孙成
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247000
摘要:目的 探究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诊断肺部病变的价值。方法 以2020年4月-2021年3月肺部病变患者46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以及常规剂量高分辨CT扫描,对其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的疾病检出率相比,P>0.05;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对边缘不清晰、形状不规则、病灶钙化、毛刺状、胸腔积液、密度不均匀的检出率相比,P>0.05。结论 肺部病变接受低剂量高分辨CT检查,可保证检查的效果,且可降低辐射剂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低剂量高分辨CT;肺部病变;诊断
肺部病变有着较高的发生率,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明显咯血、胸痛等的症状[1],此时多数患者的疾病处于中后期,为此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加强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十分必要。高分辨CT在肺部病变诊断中应用,能够较好显示患者病灶的大小、位置,为患者疾病的确诊提供参考依据[2],但是常规剂量高分辨CT检查,辐射量较大,可能会对患者的机体健康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对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诊断肺部病变的价值作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2020年4月-2021年3月肺部病变患者46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以及常规剂量高分辨CT扫描,对其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46例患者中,年龄18岁-59岁,均值(37.56±4.32)岁,其中2例为尘肺,4例为肺动脉栓塞,13例为肺结核,14例为肺部炎症,13例为肺癌,男26例,女2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扫描前指导患者闭气训练,协助患者保持为仰卧位,从胸廓入口开始扫描,直至肺底,全肺扫描,对于无需扫描的部位,以防辐射衣遮盖,首先实施常规剂量高分辨CT扫描,管电流为150mAs,管电压为120kV,之后实施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管电流为150mAs,管电压为120kV,实施扫描时,层厚设置为3.75mm,螺距设置为0.9,间隔为5.0mm,设置矩阵为242×242,窗位设置为-600至700Hu,窗宽设置为1000Hu-1400Hu,扫描中观察患者病灶的形状大小、边缘情况、位置等,结束扫描后,由2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实施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肺部病变患者经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的疾病检出率作观察,并分析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肺部病变表现的差异性,主要为边缘不清晰、形状不规则、病灶钙化、毛刺状、胸腔积液、密度不均匀。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的疾病检出率分析
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的疾病检出率相比,P>0.05。如表1:
.jpg)
3讨论
肺部病变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发病范围广,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部分肺部病变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并不存在明显的疾病症状,多数是体检将疾病检出,早期将患者的疾病检出,并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而中晚期患者会出现咯血、胸痛等症状,这样则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影响其预后[3]。
本研究中,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的疾病检出率相比,P>0.05;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对边缘不清晰、形状不规则、病灶钙化、毛刺状、胸腔积液、密度不均匀的检出率相比,P>0.05。表明低剂量高分辨CT与常规剂量高分辨CT相比,均能够较好检出患者的肺部病变,反映患者的病情。高分辨CT是诊断肺部疾病的常用方法,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高空间频率计算方法等技术,来对患者肺部组织相关细微结构反映,从而尽早发现患者的病变,指导患者疾病的诊治。常规剂量高分辨CT扫描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低剂量高分辨CT的应用具有辐射低的特点,虽然其图像质量会有所降低,但是在保证图像质量可指导患者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将管电流降低,不仅能够降低对机体的损伤程度,且不会影响疾病诊断的效果[4]。
综上所述,低剂量高分辨CT扫描应用于肺部病变的诊断中,价值较高,不仅可保证患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且安全性更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信亚周,张云轩. 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辐射卫生,2019,28(1):109-112.
[2] 王新凤. 常规体检中CT低剂量薄层胸部扫描与DR检查对病变检出率对比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0):126-127.
[3] 郭鹭鑫,蔡小萍. 肺部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2):2649-2650.
[4] 裴东方,陈少武. 多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在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3):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