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9月上   作者:陈琛
[导读]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通过提出一些改革的策略来提升混凝土施工的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的质量,进而推动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创新发展。

湖北大禹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陈琛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通过提出一些改革的策略来提升混凝土施工的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的质量,进而推动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创新发展。通过对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进行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施工质量控制
        1水利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共性问题
        因为水利工程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比较严格,混凝土浇筑操作不可以出现施工缝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减少了水利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出现冷缝现象的概率,但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共性问题主要包含了三类。第一类是泌水问题,泌水问题的出现将会使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出现大幅度减少,甚至可能会导致混凝土施工表面发生脱皮以及起砂等不良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的上浇筑层施工与下浇筑层施工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导致混凝土浇筑分层区域出现了泌水层[1]。
        第二类问题是混凝土施工表面的水泥浆处于过厚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需要的水泥浆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大,水泥浆的输送大都是使用泵开展的。第三类问题是早期混凝土施工因温度问题出现裂缝,在完成混凝土浇筑操作后可能会导致施工早期出现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值过大的现象,因此水利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实际上比较容易发生温度裂缝问题,即混凝土施工表面出现裂缝以及贯穿性裂缝。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实际上是因为混凝土施工的体积偏大,在完成浇筑操作后能够有效的提升水泥的水化热,并且将会使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集中在一起且出现了散热困难的问题,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呈现出大幅度增加的状态。
        但是因为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表面的散热效果比较好,因此混凝土的内部位置与外部位置通常会出现较大的温差,使混凝土表面出现了拉应力,导致混凝土施工早期处于抗拉强度较低的状态,混凝土施工在这样的拉应力状态下即会产生裂缝问题,但是混凝土的其他部分结构实际上并未受到影响。贯穿性混凝土裂缝实际上与混凝土结构的温差有关联,在水利工程地基上浇筑了大体积的混凝土时,混凝土具有的拉应力将会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极限值,但是因为部分施工人员并未使用有效的举措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混凝土施工位置的整个表面区域均会出现裂缝问题。
        2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监测
        2.1冷却管选择
        在水利工程中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普通钢管往往会因为经济适用性较低、实际重量较小、操作起来相对方便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用的比较少,因此施工单位往往会使用专用声测管代替普通钢管。因为专用声测管的管壁厚度相对而言比较小,可以较好的完成热量传递,还能够快速的实现循环降温目标。专业的声测管往往使用了液压接头,并借助了直通接头抑或是弯头对两根声测管实施对接压紧操作。但是声测管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说需要使用直通形式的接头以及弯头的数量比较多。
        因为声测管基本上不会出现变形问题,施工人员在进行加固操作时方会使用定位钢筋进行处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混凝土浇筑振捣的保护作用。施工人员在进行冷却水管铺设时,能够选用四进四出的设置方式,凭借各层的独立循环功能进行施工辅助。但是施工人员需要在距离承台底50cm的位置,每间隔100cm即铺设一层冷却水管,冷却水管之间的间距大致在240cm左右,上下层区域可以直接错开120cm[2]。
        施工人员需要对于逐层浇筑到冷却水管高度的混凝土实施通水循环操作,从而确保混凝土芯部区域与表层区域、混凝土表层区域与施工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异处于小于15摄氏度的状态。


施工人员在完成冷却水管的安装操作后,为了防止混凝土在进行浇筑时出现漏浆堵管以及通水循环过程出现漏水的问题,施工人员应该进行试通水操作实施自检验。
        2.2混凝土浇筑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操作之前,施工人员应该结合混凝土的配比提前完成混凝土的适配操作,并需要对混凝土的施工设计情况进行施工前的精细化检查。混凝土在开展通水循环时,应该在混凝土浇筑操作进行到每一层冷却管之后进行,可以有效的降低混凝土的温峰,这实际上是温度内散技术。在施工人员完成混凝土浇筑操作后,施工人员需要在承台表面区域及时的开展蓄水养护操作,施工人员应该尽可能将蓄水的深度控制在15-30cm的区间范围内[3]。
        因为这时混凝土施工表面的温度进行散失的时间将会出现推迟,在完成蓄水操作时,施工人员需要使用冷却管的出水口实施热水的排放,方可有效的降低承台的内外温度差异,这是外蓄技术。在进行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操作时,施工人员需要尽可能确保混凝土施工区域的温度以及空气湿度可以满足施工条件,并使用保温养护的方式使混凝土表面区域的热扩散呈现出降低的状态,即可以使混凝土施工表面的温度梯度呈现出不断降低的状态,从而有效的减少混凝土表层裂缝出现的概率。
        施工人员也可以通过适当延长混凝土施工区域的散热时长,从而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混凝土的作用以及施工建设材料的松弛性,施工人员可以使混凝土的拉应力低于混凝土的实际抗拉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混凝土施工区域出现贯穿裂缝的概率。施工人员进行混凝土施工区域的保养,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混凝土施工的拉伸强度,因为在比较潮湿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确保水泥的水化作用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一些刚完成浇筑操作不久的混凝土材料,在混凝土浇筑位置并未完全出现凝固以及硬化时,施工人员通过确保混凝土施工区域的潮湿性,可以避免混凝土施工表面区域发生脱水问题,混凝土施工区域因为干缩出现裂缝的概率也会逐渐变小。
        3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3.1振捣混凝土
        在进行混凝土振捣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通常会使用振捣棒开展振捣,施工人员在进行二次振捣的时间通常是在混凝土初凝状态将要完成时,对于混凝土出现泌水状态时,施工人员需要将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区域产生的水分开展排除处理,方可有效的提升混凝土与钢筋材料的握裹力。因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沉落作用下比较容易发生裂缝问题,混凝土内部区域比较容易出现细微裂缝的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施工区域的实际抗压强度。
        3.2养护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区域的养护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保温养护和保湿养护。养护人员往往会在完成混凝土浇筑操作后,在12小时以内需要妥善完善好混凝土浇筑的覆盖操作以及混凝土施工区域的浇水操作,在一定程度可以避免混凝土在施工初期阶段即因为干缩问题造成裂缝的出现。在进行含有硅酸盐水泥材料的混凝土搅拌操作时,混凝土材料的养护时间需要超过14天,含有矿渣水泥材料的混凝土养护时间应超过21天[4]。
        结论: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是推动水利工程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主要围绕混凝土施工,注重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才能更好的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的综合水平,这对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利.水利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技术分析[J].门窗,2019(23):95+97.
[2]何欣航.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居舍,2019(29):168.
[3]汪和勇.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要点[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09):110-111+152.
[4]杨得萍.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监测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8(48):278-2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