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国土”建设下的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曹远娅

发表时间:2021/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   作者:曹远娅
[导读] “智慧国土”不仅能够通过信息资源互通与共享,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同时还能够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等办公业务的信息化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

      

        三江侗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智慧国土”不仅能够通过信息资源互通与共享,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同时还能够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等办公业务的信息化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通过这一基础实现我国对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改革与调配,从而逐渐形成国家性质的土地资源集成管理、集合管理以及共享管理。
        关键词:“智慧国土”;土地资源管理;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关于土地资源建设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的问题,也逐渐步入到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之中。因此,为更好地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与信息化、互联网的高度融合,从而使得我国的各区域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更充足的信息保障,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土地资源“网格式”管理。
        1“智慧国土”建设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矿产、森草、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绿色生态等方面,都是“智慧国土”建设中所需要涉及到的具体资源管理研究方向。而从社会方面的角度而言,“智慧国土”建设同样还涉及到国家在国际性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国内社会的安全稳定性、地域秩序等方面。因此,“智慧国土”建设能够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相关土地管理机构的精准性与科学性,从而通过“智慧国土”的建设总体目标,实现未来发展的更多提升空间,并且通过资源信息的“网格式”管理,实现区域经济与国家技术的良好发展。这一基本性的原则,也是“智慧国土”中,“一张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遵行的重要原则。“一张图”是“智慧国土”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一张图”的实际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技术,根据统一的管理规划标准,对不同区域内部的土地、绿化、资源、环境等综合性的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从而在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前提下,形成核心的土地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后续的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基础。而“智慧国土”建设在我国的现代化国家发展规划中,也是重要的参考构成部分,不仅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可见,在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智慧国土”建设不仅能够通过合理的信息数据手段,实现数据信息功能的最大价值,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质量。利用更为先进的国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的整合与调查,从而实现政务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整体效率,达到最初所制定的规划效果。
        2“智慧国土”建设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措施
        2.1制定“智慧国土”建设下的信息化逻辑模型
        纵观当前国外的先进性信息化建设研究领域,不管是过程还是最后的结果,都已经不断成为信息化建设在诸多领域中的评价内容。因此,基于我国“智慧国土”建设的总体方向,除了能够对区域性的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拥有正确的问题分析,同时更需要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制定“智慧国土”建设下的信息化逻辑模型,以此实现更系统化的建设目标。通过这一信息化的逻辑模型,能够对“智慧国土”建设下的总体目标进行良好的全过程控制。通过西方国家作为先进的信息动态捕捉技术,实现各联动部门间的工作统一协调管理,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发展。针对我国当今的社会形势,在制定“智慧国土”建设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由整体转向精细化管理的阶段性过程。例如:一是在“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之下,结合各区域间的实际情况,从初始阶段逐渐发展为智慧阶段;二是在进行方向性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在“ABC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目标的针对性处理;三是在制定信息化逻辑模型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管理情况、软件环境、硬件设施、信息应用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智慧国土”建设下的土地资源管理评价,以此逐渐明晰我国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与建设过程中的优劣趋势,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后续的可行性建设目标,从而不断提升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的信息化建设。



        2.2制定“智慧国土”建设下的信息化初步目标
        2.2.1对传统模式改革与调整
        在现有基础之上,我国的“智慧国土”建设过程还需要对国土部门进行全面性的信息化水平完善与优化提升,通过信息化水段对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普查,进行技术手段的积极创新,对当前的组织阶段、管理制度、信息化技术处理手段,进行标准化的系统性目标构建,以此实现传统工作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及调整。优先使用国际范围内更为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加速区域性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研发过程,并且通过相应的国家政策与经济投入,加快社会市场先进信息化人员的长期性引流。
        2.2.2进行信息数据资源共享
        对于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则应该在“智慧国土”这一背景下,进行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以此逐渐实现各区域内的信息互联,并且在信息化的技术优化手段下,实现资源管理的长效性建设。在此过程中,相关的国家部门则可以利用信息化为主的业务监管与处理模式,以即时性的动态信息,实现执行力、协调力、联动力在各项管理决策中的便捷性条件。
        2.2.3不断升级部署信息化仪器设备
        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则是“智慧国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则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要求,对当前组织进行各项软硬件方面的更新,通过强化设备投入力度的积极影响,实现信息化仪器设备能够形成“智慧国土”在建设过程中的基础保障。通过不断对信息化设备与仪器的升级部署,实现应用效率以及工作需求的不断增长。
        2.3提高土地植物覆盖率
        扩大植被覆盖度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管理方向。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植被覆盖度越高,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越好。因此在这个前提下,相关部门则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协调森林资源,优化草地资源。并通过植树造林等相关活动,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价值,从经济角度和水土保持角度全面提高了土地的植被覆盖系数;另外,也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来预防自然灾害或减轻沙尘暴。而天然草地的有效利用可以防止过度放牧,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实现土地资源有效保护的目标。
        2.4强化土地整治与保护力度
        2.4.1水资源治理
        在进行保证水土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下,需要对我国境内的江河湖海等水土资源进行积极的整治工作,以此促进我国在绿化工程与林木环保方面的顺利开发,以此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沙尘暴、土地沙化等相关的自然灾害,在逐渐减少水土资源流失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实现生态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长效性发展。
        2.4.2防治土地污染
        针对土地污染防治工作的进行,要制定强有力的预防计划,将防治进行结合,实施高效的水土资源保护措施。要剔除堵塞农业用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的源头,以防止城乡工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高标准、严要求对三废进行控制。并借助生物科技、化学技术等,针对存在的土地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和管控。在农业生产当中,化肥、农膜以及农药的应用要适当降低,不但可以对土地污染进行防范,还可以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土地资源可循环发展的重要目标。
        3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是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进行“智慧国土”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通过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性手段,实现以信息化为导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此实现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卢瑾.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框架研究[J].智能城市,2020,6(12):14~16
        [2]赵东升,何宗耀,杨斌.新基建条件下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20,29(3):75~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