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童丽红
[导读] 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十分
         童丽红
         厦门市梧侣学校  361100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对小学的数学教学方式及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进行激发,推进小学生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坚持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要求,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师生关系、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活跃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行之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本文立足于新课改的教育背景,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小学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促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着全新的教学形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将先进的现代教学条件及教学手段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进行有效地激发及调动,培养小学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醉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工作之中,在课堂中适当地加入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效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小学数学的教学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越来越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越来越低,教师逐渐占据了数学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1]。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及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新小学的数学教学模式,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小学的数学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于注重形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意识到了多元化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但是,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且过于注重数学教学的教学形式,导致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形式化过重,实际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也并未得到提升,同时,由于各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滥用,导致了学生难以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部分学习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2]。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公倍数及公因数》相关内容时,如果教师一味地注重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而不对公倍数及公因数的理论概念进行讲解,不仅无法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还会使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大。
          (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过于片面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多媒体设备以及教学课件不断地出现,并逐渐丰富,部分教学工作者虽然认识到了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性,也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但是,教育工作者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板书转换为了幻灯片的形式,将黑板板书转化为了多媒体设备展示,使得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仍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除了板书形式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模式还是以擦混同的应试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提升,导致了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工作的停滞不前[3]。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图形的变化》相关内容时,教师仅仅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对于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进行展示,没有使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操作加设对于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概念的理解,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片面性,不仅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反而引起了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反感。
          (三)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气氛缺乏活跃性
         由于数学学科属于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科目,因此,其中具有大量的理论讲解及极强的逻辑性,因此,学生在接受数学教学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且小学生本身生理特点好动,因此小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还对于数学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性,部分数学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盲目生硬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灌输,生硬枯燥的数学教学模式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缺乏活跃性,严重地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4]。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统计与概率》相关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一位的对学生讲解统计及概率的理论意义,而不加以实践教学,会严重地影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由于长期受到考试成绩的影响,导致了数学教师经常将数学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程度的唯一标准,因此,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考试的重点进行教育,缺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指导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规律的探究,从而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相违背,虽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部分教师转换了数学教学模式,并对于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转换,但是,新课改教学理念并未得到全面地推广,甚至部分教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换汤不换药,表面上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但是实际上仍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标准的根本,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并为得到创新[5]。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对于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版块时,部分数学教师总是将这版块的内容忽略,从而使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发展及培养,也不利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感知及探究能力
         皮亚杰提出,儿童思维能力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是7岁-12岁,因此,数学教师在此阶段应重点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研究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小学生对于比较复杂的数学题目不能进行有效地运算,同时,许多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比较困难的,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及感知能力,是学生能够透过数学问题的现象看透数学问题的根本[6]。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转换运算能力》相关内容时,教材中例题中写道“三条裤子与两件衣服的价钱相同,四件衣服的价钱与两双鞋的价钱相同,一双鞋100元,一条裤子多少元?”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必须对于例题的整体信息进行把握,引导学生学会对于“裤子”、“上衣”以及“鞋子”三个等量概念之间的转换逻辑进行深入认知,探究题干的根本含义是如何将三个概念进行转换运算,因此,教师必须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对学生的数学感知及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及提升。
          (二)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设计工作
         教师在进行数学设计时,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条件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添加一些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孩子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教育的乐趣,提升学生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兴趣[7]。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能被三整除的数》内容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如何判断一个数字能否被三所整除,然后,教师可以写几个数字,数字由简单到复杂,分别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判断几个数字能否被三整除,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律。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
         新课改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游戏加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长度的度量》时,教师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测量工具对身边的事物长度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将厘米、分米及米等一系列长度单位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简单的目测判断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在脑海中对于不同长度单位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对生活中华藏剑的事物进行举例讲解,提升小学生的长度单位意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教学游戏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增强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小学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科目,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创新,既满足了对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又提升了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不仅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还必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及提升,为学生构建一个符合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数学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娜.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应用探究[J].读与写,2020,17(007):183.
[2]陈月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20,(007):63.
[3]高翠.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01):640.
[4]秦淼.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2020,(046):216.
[5]杨亚占.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C].//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年会.2020:307.
[6]林亦彩.新课改推行下分析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J].文渊(中学版),2020,(006):683-684.
[7]王澄林.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魅力中国,2020,(045):273.
[8]喻梅.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路径探讨[J].文渊(小学版),2020,(005):453-454.
作者简介:童丽红,1976.7,女,福建厦门,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小学数学专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