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况佳伶
[导读]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再上新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校 况佳伶 408000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再上新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步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本身思想并不成熟,但是又存着对成熟的渴望和追随,容易在不确切不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接触到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事件进行追随模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指引,很容易误入歧途。而我们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设立,就是要担负起德育和法治培养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教导建立学生基础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常识。本文将依照教学改革大纲,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做出初步探究,以供有需人士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引言: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课程对学分的贡献中,更在于对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素养的培养上,这是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的一种品格和思维能力。对学生成长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培养有积极作用。在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痛心事件报道,所以增强学生道德法治观念,树立核心素养,是我们青少年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我们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老师来说,需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进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析:
        一、教师通过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坚定立德树人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日常生活当中孩子言行的示范者。初中阶段,还有着对教师的天然崇敬和模仿习惯,所以要在教学课堂内外都要注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渗透,为学生做好核心素养培育的引导,我们教师就必须要加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丰富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助力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二、打造教学情境,培养初中生优秀的品质
        对教学而言,需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才能更好的完成师生互动沟通,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疑问和难题。[1]比如现在的孩子,家庭地位大都比较特殊,处于独生子女向提倡二胎时代的过渡时期,家庭里面还是兄弟姐妹数量较少,没有很好的对集体生活的适应。不善于分享和谦让的思想,不懂得合作与共赢的关系,甚至也造成一些初中生不尊老爱幼、对待他人时不友好等各种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引导和指正,必然会将初中生向着错误的方向指引。届时可能会发展成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八课中的章节《我与集体共成长》。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所处的班集体情况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在集体中尊重他人、互助礼让、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集体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性。比如让学生们设想,假如自己在一个冷漠的班集体中,同学们之间互补关系冷漠自私,只想着逃脱自己的班级任务,我们的班级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是在一个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大家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各种分配任务,那我们的班级会不会是一个温暖,友爱,教室窗明几净的和谐班集体呢?通过自身环境设定教学情境,更能让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感受教学中要教授的知识重点,也能结合自身实际明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促进大家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培养学生建立核心素养品格。
        三、以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高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提高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接受程度。[2]教师可以尝试将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带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合作法是一新型的高效教学方式。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由老师带领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对最后的结论进行整合。这个方法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互动频率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去针对事件进行探讨和得出结论,并在这个过程和结论中得到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例如在“走进法制天地”这一单元中,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中“法律保障生活”的学习,在学习这一节课程中,需要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能够明确法律在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并掌握法律的本质特征,树立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合法权益。在教学环节的开展中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课堂分析,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关于这次疫情期间,国家号召大家居家隔离的情况,这到底是对大家的约束还是对大家的保护呢?从号召大家隔离,到严重地区的强制居家隔离,结合违反规定的人员的处置问题。大家小组讨论,加以区分纪律、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明确:为什么法律可以“保障生活”。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意义,了解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对人们应该具有的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有了明确的认识,让学生主动产生对道德与法律了解的欲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语:在初中阶段设立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为这个阶段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和三观培养支出了正确方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格和价值观做出课程改进。通过高效的课堂效率,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婷.戴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初探[J].中小学德育.2018(12)?
[2]陈水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18(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