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习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王格雷
[导读]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作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最为重视的教学理论,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的课程标准中也曾指出,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世界的探究和好奇心
        王格雷
        潍坊市奎文区先锋小学 山东  潍坊  261031
        摘  要: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作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最为重视的教学理论,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的课程标准中也曾指出,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世界的探究和好奇心,要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倡导科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并且在新课改的改革理念中也强调小学科学的教学要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核心,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科学作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是小学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论述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学习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在学科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上的培养,这一改变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由于错误的教学理念,教学一度陷入了填鸭式的教学困境,因此新时代下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点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较大帮助,如何加强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通过对小学科学教材的深入研究能够发现,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大多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情况的局限性,导致其在认知能力和消化能力上的表现有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那么无疑会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且,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指南书,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并非课程的全部,其只是作为一部分科学知识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的讲解上,那么课堂内容无疑是片面且单一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以及对第二课堂的开辟。在教育心理学中曾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在学生的家庭中以及课外活动中也同样是开展教学的最佳场所,而这些课堂以外的场所及第二课堂。例如,现在很多家庭中都养有一些花花草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对父母所种植的花草进行观察记录,对种花过程中所用到的浇花喷水器等工具的原理进行探究,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气温的增减以及风向的改变等进行日常记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其对食物产生霉变的过程进行记录,同手探索如何避免食物产生霉变,又或者引导学生对如何清理水壶中产生的水垢进行研究,通过开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和物品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核心教学目的之一,而要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不能忽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如果在科学教学中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保持长期的专注,而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活动的积极参与,也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化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很多实验器具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果一味地选用标准的实验器材,不仅会提高实验操作的难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代入感。因此,教师要注重在生活中就地取材,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者通过对生活中废旧材料的改造,将其作为实验材料开展实验教学。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废旧的饮料瓶将其洗干净后灌满蓝色的液体,然后在瓶口上插入一根导管,将瓶身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蓝色的液体在导管中上下浮动的情况,会发现当把瓶子放入热水中时,蓝色的液体在导管内明显上升,而在放入冷水中时,却发现蓝色的液体明显的下降,以此发现瓶中的水分别在受热和受冷情况下的体积变化。
         三.教学情境以生活片段为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在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导致其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如果直观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而为了增进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就成了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以及在教学情境中循序渐进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加深探索,是激发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而要想提高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使用效率,除了教师在情境主题的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之外,还要加强与生活片段的结合。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的《认识空气》一课中,空气作为透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都是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在,要想增进学生对空气的认识仅仅通过口头讲述效率较低,因此教师就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拿出一个透明塑料袋,此时空无一物的塑料袋可以随意被压平放置并不占据空间,而在往塑料袋里吹气之后迅速地系紧塑料袋,就会发现此时塑料袋里虽然看起来也是空无一物,但是却显得鼓鼓囊囊的,并且放置起来也占据一定的空间,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的操作性被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和生活片段的结合中,也能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代入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创建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
        前文提到,课堂教学并非小学教学的唯一场所,除了家庭和课堂之外,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同样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场所。科学知识并非从天而降,也并非人们生来就知道的,是无数科学家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用汗水换来的,因此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带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探究,把思考与行动相结合,实现教学的立体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实践探究活动从课堂上拓展到小校园内或者家庭中,乃至整个社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探究的趣味性和灵感的迸发。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土壤与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活动,到校园内不同的场所采集土壤标本,同时也给每份标本进行编号,在采集完毕后回到课堂上对不同地区的土壤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其中的异同,随后由教师给学生总结并讲解每种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我国的分布。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学回家后,观察家庭中哪些物品或现象中蕴含着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而自己又能利用这些科学知识提供什么帮助。通过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生活化,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能通过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贯彻科学教学的理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以及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探究,通过在课堂上将实验材料的选取、教学情境的创建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生活片段进行结合,来降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也提高了科学教学的丰富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科学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实现对学生在科学素养上的培养,因此身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认识到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为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晓红.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4).
[2] 张福鑫.“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J].名师在线,2019,(1).
[3] 曾梓玲.谈如何让生活化点缀小学科学[J].科学咨询,2019,(32):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