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2期   作者:晏娟
[导读] 在新课改的助推下,强调教师应更新教学观,转变传统“师教生受”的灌输式教学法,倡导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这已成为教学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晏娟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继光实验学校
        摘要:在新课改的助推下,强调教师应更新教学观,转变传统“师教生受”的灌输式教学法,倡导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这已成为教学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的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了学生生能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的综合发展,它在整个教育阶段发挥着无可代替的效能,深受师生的喜爱,现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认识,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探索
        引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态,它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系统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子之间的交互性,在群策群力下,带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在优势互补及相互促进中共同走向进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由以往的沉闷转变为活泼生动,更易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愿望,拓宽其思维,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学习自主性,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学习效率也被显著提升。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每个学生听课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兴趣点也迥然不同。例如,有的学生数理知识强,表现在运算方面,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表现在知识点的理解方面。鉴于此,教师分组学习学生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特点,首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优生与成绩差的学生混合搭配在一组内,实现优化组合。达到合作学习优势互补、优化组合及相互促进的作用。其次,遵循学习特征分类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将学习特征不同的学生划分一组,在发挥自己优点,增加学生兴趣和热情的同时,发现其他学生的优势,吸收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以此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互补的功能。最后,根据性格特征分组的原则,有时学生分组合作,但在小组里谁也不发言,显得很寂寞。并不是不想发言,而是性格腼腆,口语交流能力差。因此,小组内有性格活泼的同学,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带来群组成员多思考多探讨,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开展课堂导学教学形式,
        在以往小学数学授课方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过分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其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知识互动性差,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欠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被忽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规律,构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指导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综合考虑各因素,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案,将学习权适当地放手于学生,促进生生间的合作自主探究,这无疑是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导学通常是在课程开始阶段,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将学生引导到课堂的气氛中,通过简单、形象、充满乐趣的导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引导他们以最佳状态置身于学习中,增强了教学效能。
        例如:以《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运算能力是这个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时期。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方案,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这部分内容。一般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始的指导阶段,可以借助小木棍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运算,将学生划分几个小组。组内的小学数学学生用小木棍实施退位减法运算,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退位减法的问题。这种指导形式可以促进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指导中体验和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此外,对于一些理解力差、数学运算能力差的小学生,可先让他们练习20以内的加法运算,如“7+6”“11+9”“6+8”等,待学生计算结束后,再引导他们练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如"15-6"”17-9“"19-6"等,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对加进位和退位加减法的内在规律进行理解和掌握,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这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指导教学形式不仅加强了数学教材的知识,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互动性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实施课堂情境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的思维能力薄弱,其理解和认知水平有限,且现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上风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对数学等抽象知识,传统教学形式效果欠佳,易于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使其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小学生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多依赖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仔细组织和指导。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期间,教师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原型,巧妙地创造生活状况,通过学生熟的生活化情境来化解数理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不但能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以生活化视角重新审视数学学习,还能发展他们数学的兴趣,对形成合作探究的小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小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五年级数学相关问题,为学生创设如下的生活化情境,并与合作小组学习进行有效融合。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开运动会,每个班参赛学生都要着装一致,穿统一的运动服,而班里有40名参赛人员,女生18人;男生22。他们的比赛时间有重叠,也有分开的;男生、女生各自的身材有相似的,也有不同的。请根据所学方程式知识,求解如何购买运动服才最节省?思考问题一抛出,各组之间你我就开始别开生面地讨论,老师也在旁边指导。经过讨论,5个学习小组把计算过程和得到的结果写在硬纸板上,都取得了一致和正确的结果,但计算方法不完全相同。最后,教师可总结点评,梳理和归纳了各种解题的方法。经过这一堂"生活场景课",学生认识到抽象知识不仅可以用具体的例子表现,而且正确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三、实施有效评价,发挥激励效能
        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自己的能力很难解决。因此,建立学习信心,拥有前进的动力,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有效评价。
        例如:在教授"可能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的协助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可以安排触球、摸牌、掷硬币三次教育活动。每次活动,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评价,但在评价时注意措辞,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是学习质量的提高。评价的巧妙程度不仅与语言、方式、手段有关,也与评价的时机、频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从小组合作开始,还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评价时要重视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合作,取得更好的学校效果。
        总而言之,在现代改革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型授课模式进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其教学效能,广大教师积极地研讨其有效性、实用性,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传统“师教生受”教学方式相对应的,它给予学生的自主学习权,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新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促进学生的参与,还能促进生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为了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对此问题作了简要的论述,从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实施有效评价,发挥激励效能作了简要的论述。
        参考文献:
        [1]张利亚. 师生互动,探究合作 ——论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上), 2019(1)
        [2]试论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学习中的有效性研究[J]. 赤子, 2019, 000(018)
        [3]刘耀乾. 新课改下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应用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 000(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