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士嘉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广西 530000
摘要:传统的城市道路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造成环境污染,这种发展模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城市发展需求,因此,构建绿色城市道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设绿色新型的城市道路,对城市环境、区域土壤、水文均有重要的影响,可有效减少城市资源浪费,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绿色道路;设计理念;道路设计;应用
1绿色交通和生态道路设计的概念
1.1绿色交通的概念
绿色交通系统不是独立的,是依赖于城市发展组成部分的系统,如果没有独立性,就不能称之为绿色交通系统。除此之外,可持续的交通发展还强调交通的未来发展,这符合绿色交通倡议的要求,因此仅倡导绿色交通是不科学的。强调绿色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全面和多层面的方式说明这些交通的性质和要求,这一定义是科学和准确的。绿色交通发展的概念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低碳和生态为基础的城市交通发展新概念。
1.2生态道路设计的概念
生态道路基本上是以生态为基础的道路发展概念,道路生态并不要求道路自给自足和自行清理,如自然生态系统,而是道路建设以生态为依据。道路建设及周边地区要遵守生物学地质、地形、景观和植被的标准。环境设计生态道路应遵循生态与道路建设系统的融合。道路上的人造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新的以交通为导向的生态系统,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在绿色交通发展概念的框架内设计生态道路需要加强绿色交通发展的设计要素,做到保护环境、道路科学设计、减少环境损害和降低道路建设中的碳排放。
2城市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城市道路建设对道路周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城市道路施工建设具有范围广、规模大、涉及单位多、所用资源与人力需求大等特点,在实际工程中会对周边环境、地貌等产生一定影响。在实际工程实施中应考虑工程对地貌地势的影响,由于道路施工对土壤有相应的要求,土壤应符合道路的承载要求,具有刚度、强度及稳定性,在建设道路桥梁时具有良好的建设和使用效果。因此,在道路施工中会使用土壤硬化方法,在自然生态中土壤强度不适合植物生长,土壤硬化会使土壤内容的有机物及自然成分发生变化,影响道路周边的植物生长,影响工程周围的自然环境,导致道路周边的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2.2城市道路建设对道路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城市道路建设会影响植物生长,修建城市道路会破坏原本的生态平衡,造成区域性的环境被破坏。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城市,如果未结合当地环境设计城市交通道路,可能会对周围的乔木、灌木造成严重的破坏。城市道路建设会改变生态链结构,影响生物的生活环境。在设计城市道路时,相关人员常考虑更经济、高效、便捷的方式,忽略了对周围生物的影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城市道路在修建时会对道路周围林地、水源造成破坏,使自然生物丧失生存环境。
3绿色生态道路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3.1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
低冲击技术是一种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的新型雨水利用技术。城市交通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城市环境有明显的效果。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是一种强调维护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增加洪峰流量、增加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
低影响开发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强调城市发展。其意义在于从源头上控制和减轻冲击负荷,构建适合自然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暴雨径流,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常见的设计有生态植草沟、凹形绿地、生物滞留装置、透水路面等。
3.2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
道路再生技术是利用破碎加热的方法,将旧路面破碎材料、新沥青、水泥按不同比例进行重组,可以有效节约道路施工材料,达到良好的降耗效果,降低城市道路建设成本。
路面再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路面施工技术,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传统的沥青路面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由于季节温度的变化会产生裂缝。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保养,将缩短城市道路的使用寿命,影响城市道路的使用效果。先进的道路再生技术和在沥青建筑材料中加入再生剂,可有效防止道路开裂,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保持沥青路面良好的抗氧化能力,达到理想的运输效果。
3.3海绵城市应用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中,主干道车道一般采用不透水路面设计。面对暴雨天气,将出现城市积水、内涝的现象,影响人们的出行安全。
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中,可以将城市道路的铺设材料转化为渗水材料,从而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减缓雨水对道路浸泡造成的破坏,减少城市老路积水现象。
路面基层、底基层施工可采用防渗材料,施工时可设置排水盲沟。在雨天,车道可以收集和排放水资源,使城市道路具有较好的排水能力,达到生态发展的目的。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对自然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城市地表水渗透能力和抗洪能力下降。在规划和建设道路排水系统之前,必须弄清城市道路的实际排水状况。
开展城市道路设计时,可以适当放置城市“海绵体”(如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海绵体”可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储水、排水能力,增强城市的总体抗洪能力。
3.4绿色生态照明的应用
构建绿色生态照明道路是实现城市道路节能、安全、舒适、环保的重要体现。采用生态照明方式可减少城市耗电量,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城市发电系统的使用率。构建绿色生态照明道路使城市发展向节能方向转变,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设计环节中,应结合城市照明不同的使用区域,在不同城市区域放置不同强度的生态照明设备。可在城市推广清洁照明能源,宣传可持续发展的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日常生活使用,减少城市整体资源的浪费。可以应用在城市道路中,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可融入以上设计理念,降低城市消耗,达到良好的生态保护目的。
3.5重视生态理念的科学运用
在道路生态设计中,为了突显绿色交通理念的效果,促进环境友好型交通的发展,设计人员必须重视生态理念的科学性。如果项目区的地质环境不适合建设生态高速道路,就会增加项目区的环境破坏,增加高速道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和投入使用后的疾病发生率。因此,在道路养护管理设计中,要遵循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加大对路面、路基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力度,尤其是对道路小修、铣刨产生的旧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在机械的使用方面上,施工人员要做到合理使用机械,减少噪声和粉尘的产生,从源头上解决其对环境的破坏性。同时,设计人员要研究使用新型材料,高效节能地修复道路病害,维护道路安全。生态道路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环境效果、可行性和节约成本等因素,科学地应用生态道路设计技术,保证生态道路科学设计目标的实现,以满足绿色交通理念建设的要求,减少道路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发生。
结论
我国对生态道路的研究有限,纵观我国及其他国家道路建设生态道路发展状况,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高度重视生态道路的建造和创新,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未来我国在提升生态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更应科学严格把控设计方案的形成,确保生态道路设计更具科学性、可行性。由此,在道路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促进其协调性,并且为实现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必须始终在建设环保道路中做到保护道路环境。
参考文献:
[1]翟博韬,陈伟.可持续理念下绿色交通规划方法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8):245-246.
[2]王宁.论绿色交通理念与生态道路设计的融合[J].交通标准化,2019,42(6):42-44.
[3]蔡日升.绿色交通理念下的交通运输规划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0):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