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筑工程管控及施工质量控制对策刍议 王锦波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王锦波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促进了项目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南通北城致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促进了项目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大多数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仍然不足,盲目追求工期,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只有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以质量树立信誉,以信誉发展市场,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提高质量保证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制度未能实时优化
        从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整个生产方式方法已经发生改变,比如装配式建筑的出现、BIM和VR技术在工程施工的应用等,使得质量管理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沿袭使用原有的规章制度,已经无法适用当前的管理工作。因此,建筑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地对规章制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当前建筑生产形势,进行质量相关管理制度的优化,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施行。
        1.2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现状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融合,建筑施工现场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使得工程质量水平得以提高。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建筑现场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从传统的人员管理、材料管理、机械设备管理到物联网、数字化设备的管理,管理人员的数量在减少,但是管理效益却越来越高。在机械设备和施工工艺的不断更新的今天,为了能够达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改变管理方法和理念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3管理的动态化水平需要提高
        整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都要严格贯彻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近年来,建筑规模一直在扩大,而建设环境也日趋复杂。全面把控建筑工程质量就需要不断提高管理的动态化水平,以保证施工各环节的工程质量。现在影响管理的动态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的透明畅通和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等。事实上,目前国内建筑企业因为管理水平较低,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工程质量动态化控制水平一直处于低端水平,对最终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产生了阻碍作用。
        1.4质量管理职能缺位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管理模式如果不进行改进,质量管理职能就会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全部的功能,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比如某些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无视道德的底线,使用劣质材料,降低施工成本,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效益。面临工程交付甲方的关口,因为使用较差材料,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最终只能面临返工的结局,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这些质量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性贪婪的一面,也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职能的缺失。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职能,使工程项目的整体水平下降。
        2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2.1加强质量过程管控
        项目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监督体系,明确管理职责,不能交叉管理、双重标准。同时,各部门之间应协调合作,提升综合质量管理能力。工程质量关系到各个部门,如果某些部门不参与其中,质量管理也难以取得成效。
        2.1.1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1)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管理管理体系等纲领性文件的编写,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且符合工程实际,具备可操作性。
        2)项目经理应组织总工和技术负责人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根据各工序的重要性划分控制点。
        2.1.2全面加强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的把控
        1)专业技术人员应对现场施工过程及时跟踪检查,对存在的质量问题以质量整改通知单和质量处罚通知单的形式向分包单位传达,并由专业工程师跟踪整改情况。
        2)针对现场存在的质量问题和质量管理情况,定期组织召开月度质量专题会议,对项目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讲评。
        3)技术质量部的专业工程师每天要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坚决给予整改。


        4)技术管理人员不定时对质量进行复检,各技术指标均应符合规范。
        2.1.3严格把控质量验收
        1)对于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技术质量部应及时组织各部门进行处理,消除质量隐患。
        2)对已完的分部分项工程要做到先自检合格后再报验,经甲方、监理等相关人员复验合格后再进行施工。
        2.2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为解决工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管理项目过程中急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2.1助力员工成长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鼓励员工结合工作岗位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通过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主修正等措施,实现员工的自我提升、自我管理。公司应依据技术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培训和实践机会,助力技术管理人员发展,使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2.2.2岗位锻炼,岗位成才
        依据技术人员的业务表现、发展潜力等因素,调整各部门管理人员配置,并建立项目经理、总工、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库。针对各部门人员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意识将青年人才和后备人才放到项目上磨练,鼓励其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在项目部增设项目副总工、部门副经理等副职,让技术人才在副职经历磨练。
        2.2.3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正向激励
        对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应以主观意识为主,应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员工业绩为重点的综合考核体系。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应增加本人述职、民主评议等环节,全面考核员工的工作表现,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此外,应完善绩效薪酬激励措施,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薪酬与所在岗位的工作业绩挂钩,以部门业绩和个人工作能力为依据,实行差异化绩效薪酬,充分调动项目管理人员的创优、创效意识。在职称评审和职位晋升的过程中,应增加业务考试环节,以考试的形式来检查技术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施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3加强质量管理的其他措施
        2.3.1强化质量意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强化现场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通过长时间、全方位的质量管控宣传,让工程参建人员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只有将质量管控工作宣传做到位了,工程参建人员才能形成质量意识,从而反映到现场施工过程质量管控的工作中。施工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工程项目的成败,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全员抓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工程参建人员对肩负的质量管理职责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施工活动中能更加重视质量管理工作。
        2.3.2施工方案持续优化
        项目技术人员在完成施工方案后,要依据实际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或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持续改进,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从技术层面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方案在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就已经编制完成,虽然编制的内容较合理、严谨,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仍然会在不同程度上与方案内容存在一定的出入,所以项目技术人员要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持续对方案进行优化,使其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工程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议以下四条策略:建立科学的管理监督体系、新型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引入、提高管理的动态化水平和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质量保障机制等。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提升工程管理的实际水平,保障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新波,赵铁山.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9,544(08):159-160.
        [2]林春峰.房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000(016):108,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