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优化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黄安琪 陈雨萌 张嘉芮 陈扬旸 莫燕飞
[导读] 摘要:自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支持,必须履行好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30
        摘要:自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支持,必须履行好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本文结合新时代背景,从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安徽省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概述,提出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形势;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始部署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开启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项主要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及2016年12月四部委联合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成为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文件。当前,各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形势,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指标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不断寻求优化途径。
        2.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新形势下中共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1]。为贯彻中共中央的十八大精神,根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相关要求,2017年10月18日,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同年,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印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试行)》。鼓励和指导各地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载体,以市、县为建设重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安徽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构建而成。以地级市为考核对象,对绿色发展指数设置7个一级指标,包括: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和公众满意度。下设51项二级评价指标,其中,前6个方面的50项评价指标纳入绿色发展指数的计算,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进行单独评价与分析。
        从指标的设置来看,安徽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涵盖全面,涉及面广,能基本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则选取了能够直接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指标进行评价考核,并特别设置“生态环境事件”指标,体现出对被考核单位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内容。
        2017年8月,安徽出台全国首部《绿色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含:综合指标、绿色规划引领、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推广、城市智慧管理和绿色生活倡导等六大类、40个指标项,涵盖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安全、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保护、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公园绿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公共交通服务设施、智慧城管、绿色出行等内容。
        通过近年来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安徽省各市绿色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2]。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四大不利因素[3],观念障碍:片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阶段鸿沟: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阶段不利因素;资源瓶颈: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不利因素;人口压力:高消费和高消耗生活模式不利因素。安徽省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有加剧趋势;财政支出还无法满足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要求,2010年以来财税政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作用在不断弱化[4]。
        3.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生态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构成新形势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绿色发展代表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科学理解绿色发展时代内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5]。

为推进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要考虑安徽省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式,构建差异化的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6]。因此,需要把握三个方面。
        3.1优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注重实效的一般原则。同时,在制定具体评价指标时,优化以下三个重点原则:
        一是,坚持分类导向的原则,重点突出。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的整体框架,结合安徽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具体指标。指标的选择结合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的相关要求,涵盖制度、经济、环境、空间、生态、文化等内容。特别要保证指标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相关性,以及管理需求和可操作性,针对地级市特点筛选关键指标,避免简单列举和重复考核,细化、量化指标的计分规则,规范计分方法,得到客观准确的计分结果。
        二是,坚持大胆创新的原则,差异考核。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并非一成不变的,根据每个评估对象的基本条件、级别不同,所承担的任务和功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指标时,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设置差异化评价内容,考虑指标制度的公平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平性。重点考核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方面,以激励其推动考核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对由于客观原因,短期内难以达标的考核,避免因考核得分过低而影响其积极性。
        三是,坚持群众监督的原则,结果导向。公众满意程度是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一个特殊指标,直接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的群众评价。因此,在选择和定义指标时,一方面,要注意根据数据、标准对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另一方面,也要反映公众在评价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将评价结果与群众经验联系起来,促进对以民生为基础的工作成效评价。
        3.2优化考核指标选取及权重分配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宜坚持以实际成效为结果导向,充分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实际工作效果,并且注重提升和改善的效果,即考核“变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是否应当考核一些常规的经济指标,目前尚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并且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经济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支撑设置科学合理的生态经济考核指标,因此对于该类考核指标的选取,宜采用差异化方式,可考虑使用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等指标进行替代。此外,应当考虑适当引入生态文化方面的指标,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普及、生态文化产业、公众生态文明参与等相关指标。
        3.3优化评价考核的结果运用
        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脑”,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难点。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依据,是引导地方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的关键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结果,要切实运用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奖惩制度,推动各级领导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度。
        参考文献
        [1]王丹.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2):12-15.
        [2]马志帅,许建.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02):300-306.
        [3]王成周,臧玉多.推进安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08):88-92.
        [4]董洪光,高乐红,耿家营.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评价及财税促进政策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04):21-26.
        [5]刘慧,王晓辉,何祥亮.安徽省绿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05):138-143.
        [6]卫夏青,秦国伟.绿色发展时代内涵、评价体系与推进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江淮论坛,2019(02):63-68.
        项目名称:新形势下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KY21139 指导教师:王玉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