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煤矿开采项目较多分布区域较广,但开采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或者人为的原因造成地质灾害、地形地貌灾害、地下水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给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生态修复
引言
矿山开采产生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此问题上,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在各个时期都给予高度的关注,政策文件及法律规范要求矿山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使矿山开采更规范,更环保,使得矿产开发在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同时,更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秉持着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边开采边治理,大力开展绿化,全力修复生态,积极构建绿色和谐的矿山环境。
1矿山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
1.1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涉矿问题
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有8个省份发现涉矿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从矿种类型来看,涉及石英砂矿、稀土矿、磷矿、锡矿、石灰石矿和石煤矿,主要环节包括矿山开采、磷石膏堆放、尾矿库、历史遗留矿山、废渣露天堆存和恢复治理不到位等。有3个省份(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出现保护地采矿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其中有湖南省衡阳市及常宁市没有清理自然保护区内违规设置的采矿权、探矿权,以调整保护区范围代替整改,四川省攀枝花市擅自放宽攀钢集团所属矿业有限公司石灰石矿在自然保护区违法生产活动的整改时限,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江界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以治理地质灾害之名,行开采磷矿之实。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存在以下特点:(1)种类多,涉及废渣、废水、保护地管理等;(2)数量多,湖南省、四川省等个别省份涉及多起;(3)分布广,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涉矿问题遍及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
1.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矿山的开采导致边坡裸露、废渣杂乱堆积,研究区内及周边受扰动山体植被皆被破坏殆尽。废弃岩面裸露,与周边植被生长茂盛的山区绿色生态环境极不协调,导致沿线不断出现“青山挂白”的现象,既破坏了自然地貌景观,影响生态环境,又损害了玉田县的对外形象。由于早期开采的不规范,矿山开采的边界线十分凌乱,已经造成矿区存有大量植被破坏、岩壁裸露的边坡及直立采面,地貌景观遭受严重破坏。经统计,研究区地貌景观严重破坏面积为21.89万m2。
1.3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长期开采活动导致边坡裸露、产出大量废石,废渣杂乱堆积在沟谷极易受重力及外力的作用影响而垮塌。废渣随意堆放,渣坡最高可达49m,冲沟长度最大可达40m,一旦遇强降雨易引发泥石流灾害,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其不良影响已经威胁到周边高速公路安全,渣坡下方紧临乡村道路,受雨水冲刷,浮渣已发生滑落,掩埋道路。
1.4土地资源的破坏
大部分煤矿矿区主副井工业场地占用土地类型为采矿用地,但土地面积较大且排矸场占用土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对占用的土地资源原有的生态功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如果遭遇恶劣的暴雨天气,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例如:煤炭资源开采中形成大量的煤矸石、矿渣、泥煤等固体废弃物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煤矿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大范围的地面塌陷和滑坡形成了较陡的地势,再加上暴雨等天气提供充足的雨水,极大可能发生泥石流,造成更加严重的资源破坏。
2矿山生态环境的污染质量措施
2.1合理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修复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就必须在开采及修复矿山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我国所制定的矿山环境保护条例,所以,在开发矿产资源时就必须要在相应的环境条例下完成,例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相关法律条例,使得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可以有章可循,促使人类与大自然的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从以上法律条例来看,我国现已高度重视矿山环境的生态修复,并从近年来这些法律条例的应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成果,促使我国的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推动了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2.2尾矿库治理
初期坝干砌石坡面保持原状,库区整修若干个台阶,库区和堆积坝坝顶全部铺设土工膜。左岸设排水明渠,增设库内拦洪槽,增设库区排洪沟、排水沟,坝面和库区覆土恢复植被。(1)排水渠工程:在左岸设计排水明渠,并设置伸缩缝,缝内沥青砂浆填塞,排水明渠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梯形断面,最下层铺设土工膜一层。(2)拦洪槽工程:在距终期坝顶上游设拦洪槽,来拦截百年一遇库区洪量。然后由排水明渠排出库外。拦洪槽采用下铺土工膜,上筑砼垫层,槽体为现浇钢筋砼,四边设平台,土工膜与库面土工膜进行连接。(3)排水沟工程在现状初期坝顶设排水沟,为素砼结构,梯形断面,排水沟的水排入左岸泄洪渠内[2]。
2.3采用矿山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为了更加科学规范的开采我国的矿产资源可以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不仅能更加有效的保障矿山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推进我国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战略。所以,相关部门的环境监督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矿山环境监督管理的有效作用,建设绿色矿山的管理体系,并设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主体的管理理念,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全面贯彻落实绿色矿山的发展工作。在开展矿山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中的各类资源,有助于提奥矿山资源的再生利用。此外,在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时,必须要健全矿山资源环境的管理制度,保证我国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执行环境管理职责和环境保护职责工作,提升每位公民保护环境的基本意识,促进开发矿山和保护环境的相辅相成[3]。
2.4削坡整形
削坡整形措施主要为坡面浮石清理、削坡及场地平整。露天开采过程中由于开采的深度与高度不断增加,导致边坡的稳定性不断恶化,加上坡面有一定的风化碎石,不利于植物生长。将采矿形成的基岩裸露边坡,利用原始地形围绕坡面清理渣土,平均清除厚度约0.3m,渣土清理方量约900m3。将高陡边坡削坡卸载,保证其稳定和坡面绿化苗木的立地条件,控制削填坡度45°以内,削坡至原始基岩坡面,修剪成若干个台阶。台阶宽度4m,清理渣土及削坡方量填于地势低洼地区,压实找平后覆土30cm。对研究区进行削坡整形为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奠定地形基础。
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治理区目前恶劣的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现状,同时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毕亚凡,徐俊虎.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2(10):28-31
[2]李保冬.我国矿山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初探1科海故事博览[J].科技探索,2013(7):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