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省 150000
摘要:新媒体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会受其积极影响,但新媒体信息的多元性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沉着应对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利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积极影响,又要重视消极影响,通过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融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形式,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概念体系,有助于实现资源信息兼容性、共享性、融合性。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借助融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并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学习力度,使大学生能够全面性发展,彰显融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充分认识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战略阵地,其在媒体融合下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是他们日常获取、传递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新媒体融合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当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亟待引导和教育。所以,为了教育、培养好大学生,使之免受网络不良信息诱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在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并发扬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教育内容创新,切实提升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多媒体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整科学的网络宣传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做强主流舆论阵地,使大学生在网络中吸收正能量,确保其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健康快乐地成长。
2.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新媒体创造性地应用于课堂之中,挖掘新媒体中所蕴含的各种与时代精神和立德树人相关的教育资源,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他们成为“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也是一种“需求”地位,他们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并且可以通过个人意志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因此教师作为处在“供给”知识的一方,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育体系质量。
2.2 学生的正常思维受到微媒体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高校大学生并不懂得表达自我意见的方式方法,思想容易受到其他言论的影响,而在微媒体平台中,交流渠道更加通畅,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对现实进行清醒认知,陷入到“人云亦云”的怪圈之中。大学生可以在微媒体平台上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得到较多群体的支持,但是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影响,难以对信息内容进行准确的判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
2.3媒体融合不足,不能适应思想政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高校多部门协作、多业态链条共享、多视野与角度的覆盖面弱,各方力量的融合停留在重形式、看表现、抓技术层面,忽视内涵发展和人员利用。各方力量中每个链条都有自己的发展与群体,如果所有媒介都相似,那学生的参与度就会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所以要从资源、人员、管理各层面在大思政格局下进行融合。
3.基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
3.1加强大学生自律教育,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高校学生很容易被虚假的景象所蒙蔽,面对这种情况,仅依靠高校课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法治观念,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我疏导意识,才能保证学生不会迷失在虚假的网络幻象中。对此,高校应当加大网络道德思想的宣传,规范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学校在进行文明网络用户宣传时,不可采用强制性的教学措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2把握媒体融合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新趋势
推动媒体融合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高校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面对这一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转变固有思维模式,适应媒体融合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信息、社交、服务等作为依托平台,多途径整合网络资源,利用数字信息转化与传播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国家政策法规以及社会的和谐之声,进行多元互动教育,打破教师对学生的单一教育模式,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随时进行、无时不在,充盈在青年人所在的各个角落,带动大学生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解决心理、情感、学业、就业、物质等方面问题。
3.3政府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监督机制,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空间,个别网民在评论热点问题时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无法保证客观理性,价值判断失据,言语偏激。这种包含着极端思想的观点或信息以新媒体为介质得到传播,大学生若不加理性分析便全盘接受,那么势必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如推进网络实名制、对发布不实有害信息者予以相应处罚等等。同时也要引领社会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要求各类媒体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3.4加强决策融合
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融合,制定正确政策,科学引领发展。将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进行资源整合,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引进双师型人才、各行各业专家和学生喜爱的朋辈;将人员管理、治理理念相结合,统一思想、突破形式、深度融合,制订系统方案,以政策与资金作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势而动。
结束语
新社会时代背景下,融媒体技术的生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推进融媒体观念、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性运用,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革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大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助力于大学生成长以及未来就业趋势。因此,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迎合挑战,并借助融媒体发展的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曾来海.新媒体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林青华.日美新媒体争夺战[J].南风窗,1991,74(6):25-26.
[3]喻国明.网络:活色生香的民意表达主渠道[J].中关村,2010,82(1):22-23.
[4]来沅晖.对“新媒体”概念的重新思考[J].西部学刊,2018,68(8):29-32.
[5]崔宏博.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课题编号:ZGYJKS2038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