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市 400031
摘要:儒家文化思想和基督教当中蕴含了许多优秀的教育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主流思想文化,而基督教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面对当今中国日益突出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两种思想的融合。本文通过对儒家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学基础的对比——天道观和人性论,为第二部分两者之间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内容观和教育方法论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比较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前沿
如今中国的教育问题渐渐脱离了“育人”的宗旨,中国的教育逐渐“异化”,成为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教育失去了崇高的信仰支撑,人们接收的教育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不是“诗意地栖居”。逐渐向功利性和工具化靠近,造成道德教育的缺失。随之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教育对象的工具化,学习者如流水线般的生产出来,缺少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教育方法上,受到所谓的成功学的影响,学生之间缺少合作学习,共同进步,而是一味的竞争。教育目的功利化,缺乏信仰的支撑,而这种缺乏信仰的功利教育目的产生的教育内容单一,忽视对学生非智力的培养,这种忽视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做事往往只是自身的利益,潇洒的活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感恩之心。与我们需要的是才德兼备的优秀人才是背道而驰的。儒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重视“学以成圣”这一理想人格,重视道德教育,提出道德教育应该是和才智教育并行。而基督教作为西方的代表,将“荣耀上帝,以上帝为乐”作为人生的第一目的,学生不仅要在头脑上认识上帝,而且情感上也需要付诸行动委身于上帝。在实现这一过程中,权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教育与爱并行。中国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史(儒家)为鉴也需要西方(基督教)为鉴,因此需要在天道观、人性论的基础上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儒家、基督教的教育进行比较,从而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儒家和基督教思想的哲学基础
1.儒家和基督教天道观
教育是通过教化和培育使人可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认识事物,可以看到事物最本真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真理。[1]真理又包括了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两者都是关于生命素质的教育,前者是关于自然界规律和宇宙的来源,后者涉及的是人性的发展和道德的培育。自然界的变化之道称为“天道观”,因此对教育思想的研究就离不开天道观。
中国的天道观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天神信仰进行了理性化的改造,摒弃了一些宗教观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家的天道观主要包含四个层面的:[2](1)自然意义上的,天指自然规律,比如阴阳交替、日月盈亏等一些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一些规律。(2)神性意义上,天是神居住的地方,是宗教信仰的天堂,与人相对,有德蒙福之人死后飞升而与天帝同在的地方。其次,是上帝,具有职高至尊的特点,充满了仁爱、权能、公平和智慧等神性。(3)社会意义上,中国古代的皇帝通常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表,皇帝可以凭借天意神授建立和倡导一个人民需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和秩序。(4)形而上学意义上,所谓天理和天道,是天是在人之上,又是超越万物的。“天”在我国古代千年传统文化中一直代表着决定人的生存形态的造物主,这与上帝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
基督教的天道观可以用《圣经》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起初,神创造了天地。”[3]“起初”表示的是在受造物开始的时候,时间和空间,对应的宇宙和时间就一同被创造出来。而上帝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存在。在基督教的天道观中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且创世是上帝的能力之一,而世界和受造物的存在最终是为了得上帝的荣耀。
2.儒家和基督教人性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性论是对人的本质进行研究的学说,因此,教育和人性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离不开人,教育理论也离不开人性论。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时期主张的性善论、性恶论,汉唐时主张的性品级说,宋明时期结合人性论学说提出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4]但是儒家的主流是德性人性论。基督教的人性论认为,人具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的受造者,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人被造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在《圣经》中认为人生而有罪,且将罪定义为原罪、本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偷吃了禁果犯了罪,于是亚当本性的败坏转嫁到了后裔当中。原罪又指罪性,罪性指一个人的全然败坏,是一种范围而不是程度,主要是人的精神、良心、意志和身体的完全败坏。自犯罪是指各人自身所犯的罪,是人的言语、想法、行为和神的话语的违背。
对“恶”的认知差异是儒家和基督教在人性论上的最大区别,在儒家学说中“人之初,性本善”,而“恶”是后天产生的且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克服的。而在基督教中“恶”是不能完全被人自身克服的,必须由上帝来消除。
二、儒家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的对比
1.教育目的,儒家的教育从始至终都讲究为政治服务,提倡德治,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贤能之才,即是君子,君子要具有“内圣”和“外王”的品格,“内圣”是一种理想人格,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教人以“明人伦”为宗旨,达到“仁”与“诚”的境界。[5]“外王”即是要有兼济天下、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基督教的教育目的,教育应该与生活目的相联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去回应上帝对生活的呼召。为了回应上帝的呼召,上帝的儿女需要去行使治理之责,首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挥上帝所赋予受造物的潜能。其次,修复存在与世界的不公和破碎。
相同点:教育目的都放在教育和人性的关系上,教育的目的是去帮助学生回归本初的善。儒家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都重视各种关系的和谐,儒家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明人论”,希望建立一个“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际关系。基督教的教育目的当中,人们全备的认识上帝首先是要处理好人和上帝的关系。不同点:儒家教育对善回归是一种内在超越,人通过道德实现天人合一,而道德的自觉是内在的,天道是可以超越的,所以,儒家的最高精神是内在的超越。基督教教育对善是一种外在超越,是通过耶稣基督的拯救使精神生命上升到神性生命。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形成主要是对人和“天”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儒家对善的回归是一种内在超越。
2.教育内容。儒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六经》、《四书》,并且不仅重视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也重视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基督教的教育重视对《圣经》经典的学习,里面包含了上帝的律法、人的典范和基督的教导和典范。基督教的教学内容是整个受造实体世界。
相同点:都重视经典的学习,儒家从春秋战国以来,就一直强调对经典的研读。基督教也重视对经典——《圣经》的学习,因为《圣经》主要目的是启示关于上帝、任何受造界相关关系的真理,让学生可以全备的认识上帝,对《圣经》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法修辞的运用,最后,学生通过对《圣经》世界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世界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和支配性的生活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不同点:儒家教育内容重视德育,而基督教教育内容更重视灵育。
3.教育方法。儒家教育汇聚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方法,比如:问答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思行结合。基督教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了问答法、比喻法、合作式学习和适当的管教。
相同点:学生是在具有独特性,作为社会个体存在。儒家和基督教都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问的作用。不同点:儒家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内在自我涵养,而基督教更注重管教。
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重建教育目的,在教育中树立崇高的信仰。一方面,因为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者也是精神的存在者,崇高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终极的关怀。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所异于禽兽的“几希”在于人对精神性的关注。另一方面,信仰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失去信仰追求的道德教育便会沦为一种行为规范的教授。[6]
2.教育内容上重视生命教育与经典学习。生命教育就是教育人们如何正确面对生与死,它首先让人理解生命的意义何在从而尊重生命,其次让人学会如何积极健康的生存、生活乃至发展,最后它让人学会感恩、呵护、记录和分享生命,从而获得内心和事业上的成功以及生活的幸福,实现自我最大的价值。[7]当代的教育过度重视技能的传授,并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教育,学生不是当作完整的人,生命教育可以找到现代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对于经典的阅读,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想,并且经典里面涉及的天地之心、修齐之道呵呵治平之方具有一个整体的人文关怀,注重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对其所接受的教育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高质量的传授教学内容。在现代的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是一种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即学生要想获得奖励就要比别人优秀,这种激励机制实质上对大多数学生是有害的,一方面让那些不能赢的人会受到打击并梦想破灭,另一方面,竞争机制会导致道德奔溃。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虽然我们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但是我们两人各有各的想法,一交换就丰富了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提倡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性的目标结构中,学生想要达到其目标,就需要寻求有共同目标的人,这样就需要贡献自己所能做的,发挥自己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相互依靠、相互学习,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区应毓、张士充等.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M].西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2]寇爱林.“学术传教”与“以教引实”——从中西天道观看晚明基督教入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90-94.
[3]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5.
[4]韩帅. 儒家和基督教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湖北:湘潭大学,2017.
[5]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
[6]彭文超.以心观心: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1(01):19-28.
[7]https://baike.so.com/doc/4947775-5168961.html
作者简介:马玉婷(1996-12-26),女,汉族,籍贯:重庆市,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