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佳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市 510300
摘要:本案例结合后知识服务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信息需求和信息素养教育特征,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需求,重点设计高职信息素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究翻转课堂各个环节的构建元素和实施要点。翻转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多元化课程资源为支撑、个性化指导教学为导向,有效提升高职信息素养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翻转课堂建设;信息素养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ABCD四大主题——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大数据(Big Data)等新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所处的信息与知识环境发生深刻变革,逐步从数字时代跨越至智慧时代,由此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图书馆转型发展从信息服务时代“信息链”—前知识服务时代“知识链”—后知识服务时代“智慧链”[ [1]柯平,邹金汇.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转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01):4-17.]。后知识时代下智慧图书馆转型,图书馆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围绕高职院校建设、人才培养、信息素养、科学研究需求开展一系列知识管理、知识运用及知识创新的相关服务。全面提升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是“双高”建设下的培养“复合型多技能”人才的必要任务,也是图书馆面向学生用户群体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Problem Baesd Learning”和翻转课堂均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新兴教学模式。PBL是一种基于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 [2]Koehler W, Blair V. Distance education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cipline: The Valdosta State University case[J].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1983, 45(6):503-506.]。翻转课堂的有效做法是课前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教师指导答疑,实现知识进一步内化。将知识服务理念植入信息素养课程建设,构建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后知识服务背景下高职信息素养教育行之有效的育人策略及方法。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性分析
图书馆作为学校“第二课堂”育人阵地,承担培育高职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媒体素养等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过去的信息教育侧重信息检索技术,忽视了信息素养通识下所包含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等重要内容。推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探索实践的主要因素,除了受数字化教学环境变化和学生用户需求改变的外部驱动力,还有图书馆优化创新信息素养教学的内部驱动力,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进。
2.1数字化学习环境普及
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普及和多元化在线学习资源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等受到挑战。多种在线学习平台不断萌生,各类APP移动端视频在线学习、MOOC在线学习平台、微课等为学生提供了海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了原始单一教材的学习范围。依托智慧校园平台,打造一站式虚拟学习空间,提供在线学习、小组讨论、提交作业等功能,简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平衡学习需求与教学供给,重塑新兴课堂教学生态模式。
2.2掌握学生用户需求特点
在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明确了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后知识服务时代下用户需求进一步加深,并且特别具有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信息素养课程的受众群体是“千禧一代”的00后,这代人的成长期几乎同时和互联网数字时代高速发展时期同步。他们善于运用各种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在线生活、学习和工作,对未知充满好奇且容易接纳学习新兴事物。如今社会环境、网络环境比较复杂,各种信息井喷式增长,真伪信息鱼龙混杂;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利用、信息评价能力,提升信息道德修养变得尤为重要。
2.3创新信息素养课程建设
学习环境和学生需求的改变是信息素养课程转型探索的外部驱动力,是间接的。而内在驱动力在于创新课程建设,是直接的。创新发展和探索已经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常态,在后知识时代的推动下,创新力度不断增强,渗透到图书馆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源于生活、学习、工作实际情景,体现素质教育与时俱进;还应“量体裁衣”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专业和在读年级,提供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
3、高职信息素养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基于后知识服务背景下,图书馆立足“生活、学习、工作”三大常用场景,结合当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个性化需求,利用图书馆多样化馆藏资源设计教学服务内容,采用PBL基于问题式教学方法探索高职信息素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1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3.1.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发生互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关系。
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结合受众学生的需求及特征;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自主思考和辅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学进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接收知识的程度决定教师授课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2课程资源多元化原则
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选用适合于各个学习环节中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是资源类型多元化,在线视频学习、文本图书阅读以及活动讲座学习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习惯和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难易程度多样性,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均有所差异,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也有所不同,只有充分考虑并兼顾个性化差异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3.1.3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指导结合原则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适时指导结合作用的重要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方案,强化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善于发掘问题的洞察力。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有针对性进行个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效率。自主学习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是翻转课堂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3.2翻转课堂教学环节
3.2.1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基础性认知学习,避免了教师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讲解这类单向输入型知识。根据掌握学习理论,每一个学生只要发现自身学习规律并遵循,所有学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因学生个体存在学习效率差异和学习习惯的不同,由学生自主制定适合自己学习规律的计划来完成这部分的认知学习,保证每个人学习质量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具体做法是教师将基础性认识学习的内容布置在课前进行,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的学习资源包在PBL教学设计中起到“锚”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发性思考,从而提高后期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投入度和参与度。
学习资源包是由教师精心筛选汇总的自学资源,特别注重趣味性、引导性和基础性,主要包括图书馆动画微课《有趣的知识又增加了》、MOOC视频、实用案例及基础性文献。在此环节学生要确保自己对基础性知识完全理解和掌握,并完成教师设置的自学任务,达到自主学习的任务目标。
3.2.2教师课堂教学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帮助学生创建学习情境并指导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和教师的课堂角色、任务目标产生了很大变化,由“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转变为侧重“学”的学习过程。有限的课堂教学是十分宝贵的师生深化学习效果的互动交流过程,区别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更加注重教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知识学习,教师以学习、生活、工作三大情境下设计专题学习,通过案例学习熟练掌握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串联梳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递进式学习。教师在课堂学习最后会设置一道实操题以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指导学生解决实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在此环节利用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做好授人以“渔”的引路人。
3.2.3小组协作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重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更加注重与他人互助协作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强调智力上的深层次合作,良好的协作互助关系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还可以培养学生出色的社交沟通能力。科学合理分组协作是前提保障,不可随机抽签决定。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即组内成员之间存在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兴趣偏好等差异,可以互相弥补彼此的短板,而各 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和能力相当为组间公平竞争奠定基础。授课班级共35位学生,分成六组并各组选一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组织讨论、协调沟通等组织工作。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专题情景课题,首先通过线上线下讨论交流作业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最后汇总制作课题作业PPT。学生在同辈互助学习过程中不但彼此帮助解决许多问题,而且通过交流讨论可以促进发散性思维培养,从而萌生更多有益思考和探索思维。
3.2.4课堂汇报展示
课题汇报是翻转课堂最终环节,利用课堂前半段时间进行小组课题汇报,后半段则用于教师对学生的汇报内容评价指导和交流探讨。各组派一名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其他小组可以向汇报小组提问和讨论。围绕一个课题进行讨论,促使思维碰撞产生新的观点和解决思路。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良性竞争往往有利于促进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相互之间的比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通过学习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可以直观全面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达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并参照认知、学习、评价、运用、创造等方面完成情况综合评分。
4、结语
高职信息素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后知识服务背景下创新教学路径的有益探索,是一种不拘泥于刻板角色、不受限于教学场所的动态教学模式。构建适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交换替代,而是深入角色需求分析、教学任务更新细化、教学资源整合重组、育人环节层层递进等教学整体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习者,符合高校信息素养育人思路,为图书馆创新第二课堂育人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院校分委会资助项目“后疫情时代下高职图书馆创新知识服务助力教学科研策略研究”(TQ-2020-5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武佳钰(1993-09),女,汉族,籍贯:山西太原,当前职称:助理馆员,学历:硕士,研究方向:高职图书馆服务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