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曹原
[导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关键载体。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关键载体。随着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方式难以在学生思想引领、能力建设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剖析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现阶段开展模式的问题,并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式上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探索实践目标的师生协调共建、学生实践团队去中心化的多元主体治理、社会实践全程网格化的精细施育,主动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社会角色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社会实践,治理,路径探究
        社会实践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和关键载体,在实践育人中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成长成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举措[1]。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开展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实践主题不鲜明、管理方式落后、开展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思想引领和教育成效都有待加强[2]。在社会实践这一育人平台上,引入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将传统的对于社会实践的“管理”视角转换为“治理”视角,对于加强和改善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3]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社情国情、锻炼综合能力,培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找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其开展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角色认同感
        社会是大学生最大的课堂。广义的社会实践是讲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全人类或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4]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包括学生在假期的各类实习、见习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与的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主要方式。
        在社会实践当中,学生可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第一线走访调研,深入到各行各业去了解探访,切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维度的体现以及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此过程当中,充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领学生正确认识和观察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正确认知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同时,通过浸入式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社会发展规律和运行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暂时脱离学生视野,以更全局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审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角色认同感。
        (二)有利于培植学生的劳动意识,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劳动实践是个体构建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5]当前,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环境与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物理隔阂,学生普遍缺乏通过劳动来构建自我认知、探索自我发展价值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社会一线的劳动实践过程当中,体会基础劳动的工作量,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了解到社会是由劳动人民开拓创造的,从而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同时,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规划、组织和总结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独立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人民的感情和社会的责任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在学校的课堂上,学生很难了解到社会发展的全貌,也很难在相对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辨别的对国家社会认知的正确声音。
        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挑战,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理解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易,培养对于人民的感情;同时,了解到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契合点,从而明确自身学习成长的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践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当前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问题与不足
        (一)管理模式“两极化”,实践主题缺乏价值引领和教育引导
        现阶段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学生管理部门牵头,学生自行实施开展。在实际的运行当中,容易出现“两极化”的现象:一是个别重要的社会实践项目由学校学院层面直接统筹划定主题并开展实施,前期在主题选定等方面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在实际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目的导向”、“奖项导向”,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二是大多数社会实践项目因为普及面较广,都由学生自行选定主题、组织队伍实施,主题缺乏价值引导和统筹,容易出现娱乐化、简单化、功利化的情况,个别项目甚至存在虚报行程和人员以获得学分的情况,导致社会实践课程形式大于内容,丧失了实践育人的初始意义。


        (二)组织方式“中心化”,实践内容脱离学生第一课堂
        在社会实践团队的实际组织和运行中,基本是以辅导员或者学生为主,存在组织方式“中心化”的问题。在以辅导员为主的社会实践团队中,辅导员的个人素养和专业背景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和价值引导,但在有行业和专业背景的社会实践当中难以深入;在以学生骨干为主的社会实践团队中,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可以开展形式更多样、更活泼的活动,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组织经验和社会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实际困难,也会缺乏引导和教育。同时,在社会实践的选题当中,因为组织“中心化”的问题,实践内容难以结合学生第一课堂的专业内容,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教育和实践育人脱离了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
        (三)教育手段“粗放化”,实践过程难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实践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针对社会实践团队的整体目标一般有较多关注,但对于实践团队中的每一个学生,往往对其在实践中的表现、对于实践的看法以及实践教育的成效缺少了解和关注,缺乏一对一的教育引导,教育手段相对“粗放化”。由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参与感和关注感,参与融入的主观能动性不够,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难以发挥,导致学生“掉队”、“脱队”。
        三、治理视角下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路径探究
        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体现的是思维方式的系统化革新、组织管理模式的多元化重建和管理服务水平的精细化提升。[6]将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当中,对其开展路径进行探究,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实效,具体如下。
        (一)管理模式从“垂直化”到“平行化”,探索实践目标协同共建
        从“治理”的角度,对于社会实践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模式应从过去的“垂直化”转变为“平行化”,即从上级学生管理部门主导或者完全由学生主导的开展模式,转变为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共同协商、共同探索,由校院层面引导加强社会实践主题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的个性化规划,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充分听取学生的心声,用学生们可以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规划,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探索出兼顾包容、协同共建的社会实践开展主题。
        (二)管理主体从“单中心”到“多主体”,推动实践团队多元治理
        针对社会实践团队普遍存在的团队核心“中心化”、脱离第一课堂的问题,引入治理现代化中的多元治理主体概念,探索将以辅导员或者学生骨干为主的单一主体的传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专业教师、辅导员、多级学生骨干和实践地负责人协同合作的多元化实践团队治理体制。在辅导员作为指导教师对实践活动开展的思想政治和安全稳定方面做好引导和保障同时,在社会实践团队中设置多级学生骨干管理体制,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的行程组织、联系协调、后勤保障等,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次基础上,邀请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主题规划和活动指导,推动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结合第一课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融合。
        (三)教育手段从“粗放式”到“精细化”,探索实践全程网格化精准施育
        针对社会实践开展全程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粗放化”的问题,引入治理现代化中的网格化治理的概念[7],探索在实践全程将过去的重点关注实践整体转化为对于学生个体的精细化关注、教育。积极鼓励社会实践团队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开展当中,鼓励他们能够提出意见、指出问题,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社会资源优势的同时,形成对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反馈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落地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晓畅,郑传娟,李鲁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138-141.
        [2]刘彬彬.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334-336.
        [3]董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要点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6):126-129.
        [4]刘洋,计艳贺.以社会实践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N].中国教师报,2021-04-28(005).
        [5]李真.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杨立华,常多粉.中国行政学三十年的范式变迁:从行政管理到公共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9(06):94-102.
        [7]宋伶俐.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参与式生成[J].理论导刊,2020(10):124-128.
        作者简介:曹原,男,汉族,上海,1994年3月生,硕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专职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