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高速公路的维护与养护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陈进军
[导读] 摘要: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
        丹江口市远通公路养护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高速公路按其功能可分为城市内部高速公路和城市间高速公路两大类;各时间段下,高速公路所承受车辆数量也不同,不同环境下的维护也各不相同,并且施工维护时所要注意的各事项对于行车安全也很重要。高速公路的维护与养护对国家道路基础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维护;养护
        1.日常高速公路的维护与养护
        1.1收费站日常维护与养护
        收费站需定期检查站内电源系统,音视频监控系统,内部对讲监听系统,紧急报警系统,计算机收费系统,计重收费系统,车道控制系统,防雷系统等,确保收费站进出口24小时处于可工作状态。收费站是确保高速路正常运行及道路安全的重要一站,所以必须得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2道路交通服务设施日常维护与养护
        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养护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定期为标志和标线清理和维护,及时进行更新,以及当意外事故发生时的抢救。
        为了一定程度上保护道路行驶性能的正常使用,应定期对道路和道路上的各项设施进行修理和更新,对破损部分要予以关注,给行人和驾驶人员一个有保障的通行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缩短运输时间量、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道路交通方面技术能力,也有助于提升道路建设工程的质量,将道路的使用寿命延长,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道路。
        1.3隧道日常维护与养护
        隧道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环境、材料劣化、地震、冻害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会发生开裂、错位、冻结、崩塌等各种病害,从而大大缩短其寿命。隧道中即使病害状态相同,结构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养护管理中,必须要掌握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害,分析发生的原因,评定损伤程度,并分析是否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当然也可以利用隧道本身的优势,有关部门相应地建立一系列隧道养护措施,与隧道管理技术相辅相成。隧道管理部门作为养护修理全方位管理的综合机构,主要工作在于:主体架构和电气相关设施的维护与修理,对通风、电力等设备及时进行修理及更新,制定合理施工计划与对灾害监控设备、检测设备以及微机进行跟踪控制与管理。与此同时,为了定期对频繁使用的路线和隧道进行巡查,还应在道路的进、出口设置特殊的养护区域,用以保障隧道的使用安全。
        1.4道路指示牌日常维护与养护
        高速公路指示牌要经常巡视,定期检查标志受损程度,如发现及时维修或替换。注意路段的特殊性,如有不合时宜的标志或路标可以及时向上级反映,以便整改 另外,维护人员还应注意安全,在高处应该系安全带,在车辆经常通过区域应在安全距离外设置维修标志。
        2.节假日高速公路的维护与养护
        由于节假日高速路根据规定,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可以免费通行。所以节假日免费通行期间,家用轿车的数量会剧增,大客车及货车的数量趋于稳定,甚至鉴于节假日期间高速的堵车,会有部分货车转走二级公路甚至停止运营,对减轻节假日高速道路的磨损起到一定帮助。
        2.1路面车辙检查
        路面车辙信息可以判断出道路横断面的损坏情况和道路行驶是否安全,并且道路损坏早期有高达80%其路面是有严重车辙痕迹的,因此我国公路发展至今,路面车辙检测已经在道路养护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而在节假日时期由于是出行高峰,道路车辆流量剧增,更应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检查道路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以保障路面人员安全出行。
        2.2服务区的维护
        节假日期间,服务区客流量增加,日常生活设施如厕所、餐厅、超市等需要保持24小时工作状态,应急车辆维修工具需按时检查,确保时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紧急救助药品也需按时检查,以备不时之需。严肃贯彻执行三保,为高速行车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对于行驶人员在长时间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体上的疲劳可以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有助于道路行车的安全,同时也是保障道路周边设施的完整。
        3.灾害时公路的抢修与养护
        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是公司处理自然灾害条件下应急保畅策机构,负责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决策,负责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和公司应急救援指挥,协调、监督各应急指挥组对自然灾害条件下应急保畅工作职责履行情况。
        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上下信息通畅,值班要明确值班领导和有关值班人员,明确值班职责。
        应急抢险小分队提前做好应急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和处理灾害的物资的储备工作,以及外协单位设备及人员的落实。


        自然灾害发生前,应急抢险小分队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可能发生的灾害程度,预先落实人员、设备、车辆、工具,同时落实急需物资供应渠道。
        4.作业区的交通管制
        4.1确定交通管制时间,管制期间,施工区内禁止任何无关人员及车辆通行,设置大型交通管制通告牌、拦截卡并作好社会车辆拦截及解释工作。
        4.2施工区标志标牌设置:在施工作业前方设置“前方施工减速慢行”的施工标志牌及“慢行标牌”。通过以上标志、标牌,以警告车辆驾驶员已经进入施工作业路段,按交通标志调整行车状态。
        4.3过渡区设置:在过渡区范围内放置隔离墩,在距施工作业区设“60km/h”的限速标志牌,保证车辆平稳地从警告区行驶至缓冲区。
        4.4缓冲区设置:在缓冲区设置“车辆慢行标牌”及“左右导向牌”,并安排人员进行交通指挥。当过往车辆过多,造成交通通行拥堵的情况时,可疏导部分车辆进入缓冲区,缓解交通压力。
        4.5工作区设置:在改线段设置“夜间频闪灯”及“禁止驶入”标志并作好围挡,工作区范围内设置锥形桶。
        4.6优先通行:如遇执行任务的车辆(消防车、救护车、军用车辆等)将采取单向优先放行原则,确保任务车辆能够快速安全的通过施工路段。
        5.泥石流、滑坡地段路基的病害及防治
        5.1崩塌防治
        多组裂面穿插分割的碎片化岩石组成的高陡山坡,其靠近坡面地方的岩石破裂、脱落并带有变形现象,造成了由岩石支撑的岩体由于岩石的破裂脱落而开始出现失衡甚至倒塌的情况;包括岩体下方为软岩的一些山坡,由于软岩形状发生变化而造成上方岩体发生坍塌的现象,都可以称之为崩塌。其特点在于:没有什么先兆,发生时很突然;大部分崩塌都是沿着新的裂面开始的,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崩体脱落以后就会沿着坡面堆积到坡脚的位置;岩体崩落以后,其内部岩块结构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治理崩塌主要办法是:在进行选择线路的时候,应尽可能避开那些容易发生严重或较为严重的崩塌地段,或者可以按工程地质比拟原理对山体进行一定的整改,比如山坡可以采用刷坡或者减重的方法。部分基地较稳的地段,为了抵抗坍塌的灾害可以修建部分明洞。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采用明洞式支墙支撑山坡,又或者建造一些坚固的建筑物比如浆砌圬工墙、混凝土墙也可以达到防止软岩、岩土石块破碎后变形,目的就在于可以有效发挥对上方岩体的支撑作用。除此以外,将水泥沙浆倒入入金属锚杆或锚索,也可以达到稳定山坡的作用。
        5.2滑坡防治
        采取支撑渗沟或者山坡切沟的方式对于粘性土滑坡和滑体呈塑性的滑坡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进行滑体的疏通,然而滑坡的稳定一般都基于地表植物生长茂盛的情形下。如果地质条件可以的话,对于那些因为滑坡坡度较高导致坍塌或者上层时有滑动的坡体也可以做一些抗滑明洞进行防御;在防止滑动同时还可以有效拦截塌落的小石块的有效方法就是将洞的顶部及墙的外部进行掩埋,这样做也可以对行车起到了保护作用。有些滑坡其滑动带因为比较新,所以防治措施稍有不同:可以采取对滑坡后部进行降低重量并配以前部的一个支撑,同时对地表潮湿地段进行排水和疏通。
        5.3泥石流防治
        一些坡体较为陡峭、地质条件参差不齐、沟床纵坡较大的区域,降水量巨大所造成的一种带有大量泥土砂石等固体颗粒的洪流被称为泥石流。在常年发生地震的山区里,尤其是地表断裂的区域和岩石破裂情况比较严重、岩石结构较为复杂的地段,较为容易发生泥石流,其原因就在于当发生山体滑坡、坍塌等情况下,会产生大量固体物质流失继而汇聚在一起,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泥石流的危害具体有堵塞洞口、毁坏桥梁和路基。有关泥石流防治的方法也有不少:为了防止砂石下山,首要措施就是进行筑水平沟,防止水土流失加剧,种植植物以保护水土,对坍塌和滑坡现象严重的地段进行治理,尽可能地阻断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的渠道。譬如在支沟中修建用以拦河的谷坊坝防止滑坡的加剧以及严格把控山坡病害的肆虐、砂石堆积;选择泥石流沟中上游较宽而下游较狭的位置修建大坝用以疏道、拦淤;下游洪积扇的位置将沟道拉直,减少砂石淤积。若洪积扇是必经之路,也可以选择修建大坝对泥石流进行约束,让泥石流由桥孔通过,就不会造成堵塞和掩埋的情况了。在沿着泥石流途经的河道进行道路修筑时,应注意道路路面的高度要合理,并且要对沟床淤高的速度进行估计。
        对于高速公路的维修和保养不管是从施工角度来说还是管理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做到科学化管理,资源的使用要适度,因地制宜,维护高度公路行驶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磊,王永康.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7)
        [2] 郭天星,王艳凤.改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途径与方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07)
        [3] 李惠平.沥青混合料离析成因分析与控制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9(19)
        [4] 王旭宏.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离析现象控制[J]. 甘肃科学学报. 2016(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