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阳世兴
[导读] 摘要:数字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府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510630
        摘要:数字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府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政府”的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的推进,逐渐发展成为以数据建设为中心的建设阶段。本文主要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关键词:数字政府;建设;推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也变得日益紧迫.系统分析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了加快完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工作建议;以服务社会公众需求和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提出优先在政务服务、营商环境、诚信体系、政务数据开发利用4个方面开展应用创新,系统性提升数字政府智能化水平.
        一、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全面深远影响,也对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与挑战.尤其是2020年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严峻考验,进一步凸显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极端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1)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顺应科技革命、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2)加快数字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政府治理的需要.3)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优化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期盼的需要.4)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繁荣数字经济的需要.
        二、把握数字政府建设的脉动
        (一)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化营商环境:双循环格局催化数字政府建设新思路
        中央着眼于“十四五”以及中长期发展大势,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因此,要通过经济数字化与体制改革双轮驱动促进双循环格局加快形成,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就要全方位、系统性、有目标、有规划、有重点地进行数字政府建设。建立有利于双循环的良好营商环境,是未来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通过建体系、建平台、建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国脉研究院率先提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即“一条主线”以人为本数据赋能,建立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二个目标”提高办事效率、提升企业获得感;“三个面向”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四个展望”高质量、高效能、高素质、高水平;“五度模型”政务服务便捷度、创新创业活跃度、市场开放规范度、法治保障健全度、共治共享和谐度。通过测评,还发现了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例如余杭政务平台通过超市机制,用数据服务促进内循环。“除了让数字资源共享‘像购物一样方便’,这个‘超市’还具有良好的‘售后评价’功能。”余杭将建立全流程的反馈评价机制和运维监测服务,来掌握“超市”中各类“商品”的上架率和使用率情况,“根据使用者在平台上公开评价,相关供给部门对‘商品’进行优化提升,进一步促进数字资源管理全流程的革新与内循环,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增值利用。”
        (二)生态治理与协同治理:黑天鹅事件助推数字政府建设新步伐
        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对全球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水平是一次大考。我国政府以优异的表现,带领中国率先走出了疫情率先遏制住了疫情,并恢复了经济活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表示,中国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抗疫措施成效显著、有目共睹,中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应对疫情中,中国政府不仅表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而且在动员社会、组织民众方面,表现出生态治理、协同治理方面的良好表现。从疫情大规模扩散到防控形势取得积极进展的整个过程中,数字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精准施策,为推动有序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后疫情”时代的政务数字化转型意识和步伐将进一步提速,进一步加强生态治理与协同治理,有利于治理体系既具有应对集中式风险的能力,也具有应对分布风险的能力,使民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高。


        (三)新基建、新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数字政府建设新动能
        “新基建”提供新机遇。202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未来S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数字政府建设赋能,为城市建设赋能,让全数字化城市建设变为可能。云计算以其虚拟化、可扩展、可靠性等优势决定了其成为解决电子政务难题的强大武器,能对海量、多样化的大数据进行云计算;大数据成为新能源。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与政府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其深入及广泛应用将会给政府带来科学和精准的决策支持,优化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成为新助力。人工智能正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可加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提升政府决策支持效能。无论S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技术都不是目的,转化为能力,特别是提高行政效能,使人民满意,才是服务型政府要追求的效果。随着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数字政府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治理现代化时代,从而迈入高水平数字社会。
        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设置高规格的统筹管理机构
        顶层设计对“数字政府”的建设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数字政府”发展建设的基础。因此为了推进数字政府的建设,一定要做好统筹管理机构的建设。首先成立数字政府决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有政府主要的工作人员组成,以某市为例,在建设数字政府,建立决策委员会时,市长任委员会主任,副市长任副主任,各个局负责人和区长担任委员。该委员会具有统筹管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职责,对市政府信息资源具有调配的权力。其次需要成立决策委办公室,是决策委的主要办事机构,该办公室需要将决策委的决议和部署贯彻落实,并且对全市的政务数据进行统筹管理,制定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发展规划,在这两个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有了发展的先例,贵州省、贵阳市的做法就可以供当前在建设“数字政府”中的城市提供范例参考。决策委办公室的工作包括,统计全市的信息数据,对数据进行汇总管理和共享,最终实现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为了推动“数字政府”的建设,需要提升当前大数据管理机构的规格,落实办公室应尽的职责。最后,在建立统筹机构时,需要重视的就是搭建专家技术支撑体系。在该体系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资源,建立“数字政府”专家委员会和研究院等组织,为“数字政府”的建设研究制定参考方案,最大可能的提高“数字政府”的便民性和服务效率。
        (二)打造高品质的“数字政府”服务平台
        “数字政府”的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和统筹的角度出发,打造统一的服务平台,对各个部门的服务进行有序的梳理和整合,无论是面向公众还是市区两级的服务都要进行统一规划,实行身份的统一认证,统一政府工作形象,统一包装和宣传,着力打造面向公众的政府品牌,建立具有城市特色的服务系统,实现政府服务一体化。
        (三)释放数据价值,探索市场化运作
        将政府的数据资源最大的利用,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成立大数据产业服务公司。城府通过这样的公司,将所掌握的数据社会化,进而提高数据的利用率。这样的公司有国有控股,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数据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实践证明,这类公司是建立政府数据资源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纽带,具有中介和平台的作用,能够促进产业与政府数据资源的结合。应该注意的是,在建立这样的产业公司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一定要保证国有控股。另外一个方面是建立大数据产业园区,有国有的大数据产业公司参与,在园区运营中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放大政府数据应用的价值,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加强对政府数据资源价值挖掘和利用。
        (四)推进政府数据的精细化
        第一、实行建设数据分层体系,构建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标准管理制度,对政府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分级,实现数据资源的数字化和结构化管理,将各个部门掌握的数据资源进行目录编制,具有可以分为资源、共享、开放目录。所有的政府数据在使用的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新增、调整和注销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实现“数字政府”精细化管理,需要出台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管理和工作的依据,保证数字政府的建设有制、有序、有节。在立法中需要明确数字政府的管理者、要素资源,并且在监督委员会的有效监督下开展市场化运行,实现“数字政府”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最终推动“数字政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其松.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N].贵州日报,2020-12-30(008).
        [2]罗湖“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双双驶入快车道[J].计算机与网络,2020,46(23):2-3.
        [3]刘淑春.以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J].审计观察,2020(12):62-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