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燎旺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车灯是汽车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车灯开发技术、测试方法、制造工艺的改进,灯具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车灯雾气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汽车制造商及灯具供应商。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车灯雾气的因素及其措施。
关键词:车灯;雾气;因素;措施
前言:
汽车车灯是一个复杂的照明系统,其内部起雾受温度场、流动场、湿度场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改变灯具内部温度场、流动场、湿度场的分布,可对其进行控制,有效减少甚至消除灯内的起雾现象,以实现防雾目的。
1 车灯雾气形成机理
首先,在点亮车灯时,光源周围环境温度将急剧上升,水汽将通过对流及扩散运动到灯的每个角落。一方面,由于灯具造型的需要,整个灯具的高宽比及纵深比越来越大,形状越来越长且窄,直接造成灯内温度的差异。当温湿度较高的水汽运动到低于饱和温度区时,即凝结成雾气。其次,灯具稳定照明时,因淋雨等因素降低环境温度时,灯罩表面温度也会降低,灯具内水汽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且未及时扩散到外部环境,致使雾气出现。最后,在关灯后,当配光镜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灯内温度时,也会结雾。
因此,得出雾气形成需以下条件:①灯具中有凝结核心(凝结核心指在凝结中起凝作用的固、液、气溶性胶质粒,灯具部件的不平整表面为雾气提供了凝结核,在当前的行业生产水平下,很难实现灯具内的零凝结核;②灯内有低于当地水汽凝结临界温度的区域;③灯内含有足够浓度的水蒸气。
2 影响车灯起雾的因素
2.1 温度场
汽车灯具由后视镜、配光镜、灯泡等配件组成。其中,灯泡作为稳定热源,与后视镜、透镜、外部环境间的能量交换决定了灯内温度场的分布。当灯内温度低于相应的饱和温度时,会产生凝雾,反映在:①灯内温差;②灯具与环境间的温差。前者主要在灯具点亮与熄灭过程中,因灯具的结构设计决定了流场的分布,导致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不均匀,致使温度分布不均匀,此外,足够的空气湿度易导致流动死区出现起雾现象;后者主要是在雨天驾驶和急冷洗车时,车灯外部环境突然变冷,温差过大导致低温区起雾。
2.2 流动场
流动场可分为内部流动及外部交换。其中,内部流动由于灯内温度分布不均而产生的自然对流,带动着热量传递,因光源附近温度高,流动场扩特性强,到达外配光镜位置时逐渐减弱。自然对流会直接影响灯具的温度场,降低温度梯度。自然对流主要受灯具内部结构及组件布置影响,如果灯内有独立区域,使气流及热量不能流通,则该区域很可能形成水汽,灯内的空气流通需5mm或更大的间隙作为通道。灯具间隙过小也会阻碍气流及温度平衡,从而促进水汽的形成。而外部交换换气结构的质量取决于通气孔数量、尺寸、布局、通气组件选择。然而,通气孔有一个缺点,即给水与污染物进入灯内会留下通道,在车辆开发过程中,有必要确保这些通气孔设计与安装,在洗车、水淹路面、尘土飞扬道路、出厂淋雨试验条件下,不允许水与灰尘进入灯具。良好的通气组件可显著促进灯具内外气体的交换。当前,各种灯具厂家均采用通气防护栓、通气弯管、通气膜等。
2.3 灯具材料
灯具中的水蒸气部分来自空气中的水汽,部分来自灯具中的塑料材料。塑料材料从空气中吸收和传递水分,几天后,水将穿透塑料透镜和灯具,以平衡灯内外的水分含量。当车灯接收来自灯泡、太阳照射、发动机的热量时,灯壳吸收的水分从塑料材料释放到灯内空气中,这些水分会在车灯相对较冷的区域凝聚。
3 车灯雾气预防措施
3.1 防雾涂层
防雾涂层是一种喷涂在配光镜内表面的透明纳米涂层,具有超亲水性,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膨胀,接触角降低约5︒,不能凝结成水滴,但形成薄膜(1~5µm),它不仅能确保雾气在视觉上看不见,而且能避免水滴对光线的散射。此外,除采购原材料外,使用防雾涂料还需增加工装设备,安排生产线。
由于喷涂可从车辆外观上看到,当基体上有杂质时,不能通过打磨或抛光来修复,因此喷涂环境要求较高,这些因素限制了防雾涂料的广泛推广应用。
3.2 干燥剂
与防雾涂料相比,干燥剂成本低,操作方便。一般来说,其用双面胶粘在灯具内部,振动试验时必须保证不会脱落。传统物理吸湿干燥剂将水储存在微孔中,当环境湿度下降时,释放水分。车灯干燥剂是一种具有掠夺性的化学吸湿剂,吸收水分部分以晶体形式存在,部分参与固化反应,水不再释放到环境中,可保持一个稳定干燥环境。吸水率可达到自身重量的150%以上,有效期长达一年。此外,虽然有干燥剂的灯具在拐角处仍有残留雾气,但与无干燥剂的灯具相比有显著的改善。
3.3 透气薄膜
透气结构有助于促进灯内外气体交换,同时满足防尘防水的要求。它由一种Gortex材料制成,这种材料有一个小孔,可让空气分子通过,但不让水或其他液体、灰尘和杂物通过。还需对薄膜进行Oliophobic工艺涂层处理,以降低其表面张力,从而防止洗涤蜡等液体浸湿薄膜,堵塞通气孔。
4 汽车车灯雾气的解决措施
4.1 平衡灯内的温度场
灯内的后视镜辐射与空气对流将影响灯内的温度分布,所以设计阶段应通过光学分析、流场分析及热流分析,找出灯具内流动、温度死角,通过合理布置透气结构位置,使灯具内的温度场达到平衡。通过控制配光镜、反射镜、装饰框、灯壳等部件的匹配间隙,可避免流动、温度死角的产生。通过合理布置和选择通气孔位置、数量、尺寸和结构,使灯内温度场达到平衡。通过喷涂防雾涂层及放干燥剂消除雾气。
4.2 降低灯内的湿度
由于灯具(进水)密封问题,致使其湿度太大,通过优化灯具本身的密封结构、规范用户灯具的使用方法,可避免起雾问题。对于密封性能良好的灯具,可从三方面考虑降低灯具内的湿度:零部件材料选择、透气件选择、灯具内除湿器的安装。①选择灯具部件时,不应使用含水量高的材料,如前照灯透镜支架、灯泡座等部件,尽可能避免使用PA系列材料,可改用含水量相对较低的材料。②选择合适的通气组件,可促进灯具与外界的气体充分交换,加快灯具内的气体流动,有效降低灯具内的湿度,降低起雾风险。当前,透气组件已广泛应用于灯具,甚至有多类型通气部件用于前照灯。因此,如何选择合适数量及合理布置透气组件,对灯具的抗雾化性能与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透气组件必须防水,以防止外部水汽通过组件进入灯具;其次,确定所选其次数量。③安装在灯内的除湿装置可有效降低灯内湿度,从而降低雾气风险。
4.3 结构设计需注意的事项
灯泡作为光源的灯具设计应尽量消除辐射与对流死角。内部灯腔形状应尽量规整,以避免过小尖角,以确保良好的空气流通。各部件间间隙会影响灯腔内的气流,其设计原则是:灯体与后视镜间的间隙应尽可能大;反射镜与装饰框间隙应大于4mm;灯具转角等易起雾部位间隙控制在2mm以内,防止空气对流。此外,还可利用先进的CAE热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灯具的热场进行分析,优化过热区域结构,并在灯泡下方开孔以改善热空气循环流通。
4.4 通风设备的使用
灯具内装设湿度传感器、散热风扇电机,控制器通过线束连接,智能控制散热风扇加速灯内气流,从而控制内部温度均衡,降低灯具内湿度,消除雾气现象,但其成本较高,灯具内部结构要求也很高,需较大布置空间,常用于高档汽车。
结束语:
总之,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汽车的眼睛,车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解决车灯雾气现象仍是一大难题。雾气是水蒸气在面罩表面遇冷凝结而成,其不仅影响灯具外观,严重的雾气还会影响灯具照明及信号功能,从而影响车辆行驶安全。
参考文献:
[1]付 艳. 汽车车灯起雾机理分析与解决方案研究[J].汽车与车辆,2015(02).
[2]高心健. 汽车车灯雾气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工程技术,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