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 胡小倩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胡小倩
[导读]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而土地整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它能够缓解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达到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湖南地腾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而土地整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它能够缓解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达到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将对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土地工程;生态重建;土地资源
        1生态型土地整治概述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设了生态型土地整治试点。例如,在平原地区土地整治中,由于平原地势辽阔没有很大起伏,适合耕种,具有相对完善的土地格局,总体而言相对于丘陵山区和喀斯特地貌地区,较好处理整治。在整治方案中,可以类比“桑基鱼塘”的经营模式,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做到合理利用各层次的生态系统,以满足各种生物的生活需求。丘陵、山地等地区相比于平原地区,地面起伏大,土地结构较为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具有明显的土地分界线,利用难度高,不易修整与改造。在丘陵与山区的整治方案里,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土地质量,使土地能储存更多养分,改变其脆弱易崩溃的土质,要重视修护土地已经出现的问题和防范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实现对丘陵和山区的再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针。喀斯特地貌是几个地形地貌中最难处理的,它的土层较薄,土壤流失极其严重,生态系统极易崩溃,使得普通的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完善的土地格局就无法对土地进行整体的利用,而且水电建设不发达、基础设施差都影响着对喀斯特地区土地的修缮。在它的具体修缮方案中仿照“梯田”模式以提高利用率,有针对性地对土地进行修复,如回填等,并通过合理利用农家肥提高土壤养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整治方案,都是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为核心理念,将每一寸土地都发展成可持续性利用的土地。在做生态化设计时,要始终保持生态、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和环境特点,通过土地整治,实现乡村风貌和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成为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系统。
        2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2.1 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由于平原地区的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并且土地面积也相对较大,因此整治的难度相对较小一些。在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时候,可以从土地和农田等方面展开,实现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作用。同时,在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多层次空间结构的构建,可以为不同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
        2.2 丘陵山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丘陵山区地形与平原地区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地势起伏相对较大,并且在土地利用方面也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在丘陵山区地形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时候,需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例如:丘陵山区地形的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等方面,并且一般都是以“养、护”为主,恢复丘陵山区的地质地貌,保证其良好的种植条件,进而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3 喀斯特地貌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喀斯特地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样为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限制。同时,由于喀斯特地貌地形较为复杂,田间道路也没有形成网络,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并且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水利设施,大大增加了生态性土地整治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喀斯特地貌生态型土地整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相对规则的格田,这样可以进行集中性处理,有效加强土地资源的效率。另外,需要设定相对完善的水利系统,解决灌溉问题。


        3 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的有效措施
        3.1 土体重构和地貌重塑
        无论是土体重构还是地貌重塑,需要先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利用当前条件进行地貌重塑、构造稳定的地形地貌、对土地的破坏性进行调查,针对新造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土地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实行生态重建。在具体土地重构和地貌重塑过程中,还要确保其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新造土地要进行熟化和培肥处理,对水土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减少或是避免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3.2 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
        在土地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过程中,需要以植被恢复作为关键点。遵循生态学理论基础来对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空间进行配置,对植被的生态完整性、多样性、植被间的互惠性和植被的乡土性进行重视,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来选择植被,尽可能地使用本地物种,同时还要筛选出再生能力强及根系发达的植物种类,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对于植被恢复的经济产出尽量淡化。在植被恢复的中间过程中,要注重植被的组成、结构、层次和地表覆盖,确保生态系统内能够稳定提供动植物生态的食物和养分,以此来促进生态区域的恢复,进一步提升恢复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在植被重建过程中,还要对土地附近植被的空间配置和格局进行考虑,对于土地恢复地与现存大型植被斑块较近的情况,需要构建廊道和连接,使其与这些植物斑块有效衔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态功能的持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持续
        在植被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中后期,需要将提高生物多样性作为工作的重心,并打造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当植被在日益恢复过程中,需要将景观生态学与植物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有效结合,构建搭配合理及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循环,实现当地生物多样化,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推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3.4 水渠道路的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在生态型土地治理方案中要将重点放在做好生态水渠工程的建设与规划上,在不破坏原始河流自然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其纵向蜿蜒与纵向多样性,以增强河流的给排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会显著减少农田养分流失、并建立更完善的水渠生态系统,实现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提高河流的自我修复的能力,提高物种多样性。对于道路态系统的策划,需要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等级的道路生态系统。
        3.5 农田景观的设计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而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忽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对田埂、沟渠等不引人瞩目的小生态系统的保护。然而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既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到整体的合理性和美观性,还要注意到细节的处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让每一处小的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比如,可在道路两旁设计绿化隔离带,既可以隔离车辆行驶产生的噪音,还可以吸收车辆排放的尾气;池塘附近可以设计建造缓冲带,合理规划每一层缓冲带的生物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还可以提高该区域整体景观的美观性,使整体环境丰富多彩。农田景观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整体的和谐美观,还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 结束语
        综上,土地资源是我国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在土地工程施工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明确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并进行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以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杨飞燕.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J].智能城市,2020,6(21):43-45.
        [2]秦宏飞.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5):269-270.
        [3]张奥.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3):182-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