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腐的社会分析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刘朝元 吴彩莲
[导读] 摘要:反腐倡廉政策是党和国家持续进行反腐斗争的重要行为准则,加强反腐倡廉政策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烟台南山学院  265713
        摘要:反腐倡廉政策是党和国家持续进行反腐斗争的重要行为准则,加强反腐倡廉政策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该文运用案例与比较,分析各朝各代的贪腐现象。而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直都对反贪做出努力。本项研究在历史发展和国家进程等诸多方面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贪腐、朝代、反腐倡廉
        一、关于贪腐社会分析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一个创新纳入党的建设工作中去,深刻的体现出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决心。加强反腐倡廉政策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为了让中国更好地发展,防贪反腐是必经之路。
        二、关于贪腐社会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历史朝代间的对比,结合例子分析。分析贪腐根除不掉的原因,从国家、个人、社会三方面分析。调查当今腐败的“硬钉子”。思考切实可行的办法,强化法制观念,健全法律体系,依法治理权力,严惩贪污腐败。
        三、关于贪腐的原因
        人都有趋利性。贪腐往往起于微末。不是所有的人生来就就是恶的,但当你站到了一定的高度、当手中的权力可一言定一方兴衰。此时仍然是一个可以勤政爱民、受人爱戴的好官,但是当一次次的政治妥协之后,仍然要保持当初的赤子之心,当是大毅力者可为。古文献中说桀贪色,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那部落中挑选出所钟爱的女子带回宫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都遭到了这种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恨中投奔了汤。在人的欲望的驱使下,往往会丧失冷静的头脑,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而使国家法规于无物。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如果说欲望是人类的烈性之根,那么贪腐就是国灭家亡之始。《人民的名义》中,侯局长查贪官。刚开始说自己不会贪,最后守着一个床、一个墙、一个冰柜痛哭流涕。然而不能因为环境的污浊就自甘堕落,给自己找贪腐的理由。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凿壁借光故事的主人公匡衡,在取得功名之后的故事却不为人所道。贪腐往往是资本钻营的结果。上所好,下所乐也。人势必有七情六欲,有自己喜欢与憎恶的事物,而自己的喜好定为下所悉。商人逐利,为了达到自己追求利益的目的,悦上成为了最佳的途径和最快的方法。正因“利益”的诱惑直击人心,所以贪腐成为了的各代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四、各朝代贪腐的现象
        正德朝的刘瑾,正是历史上有名的贪欲滔天之人百官拜见,至少要送一千两白银。刘瑾事败后也被抄家,籍没之数为“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赵翼记录的数字还有些保守,按照成书于嘉靖初年的《继世纪闻》记载,刘瑾的家产是“金共一千二百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共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八百”,即黄金有1205.78万两,白银有2.59亿两。实在太过于骇人听闻,多有不实。《明通鉴》记录的“金银累数百万,珠玉宝玩无算”。称得上“富可敌国”了。还有明末的魏忠贤,专权程度在明代太监中可列榜首,虽然赵翼不知道魏忠贤的家产有多少,但根据“贿随权集”的定律,赵翼说,“其权胜于瑾,则其富更胜于瑾可知也”,魏忠贤搜刮的财富,不会比刘瑾的少,只会比刘瑾的多。
        贪腐往往会造成社会制度败落,攫取统治者统治的基石。封建时代的思想是重农抑商,所以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贪腐不仅只有真金白银,往往还伴有严重的土地兼并,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只能流落荒野成为所谓的流民、盗寇之流,其对社会造成了了巨大的隐患,也往往成为皇朝末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埋下了根基。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大量的徭役,不仅使得人口下降,更是耽误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是政治腐败的开端。当时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落。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而每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官商相护成为了朝代末年的常态。
        五、关于贪腐社会分析的的总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还是制度问题。从古至今,中国这片土地上实行的就是中央集权制,权力掌握在一个或两个人的手中。

地方官员的权力太大,一把手主管一切,副手却容易成为一个摆设,容易成为一言堂使权力得不到制约,又或者说一把手与二把手同流合污,因寒窗十年的枯燥使得更加容易沉迷于享乐之中也就成为预料之中的事。
        那有人说如果进行三权分立是不是去可以有效的制止贪腐行为的发生呢?如美国,政府就是为了给统治阶级服务的,底层人民并没有享受到权力分立带来的好处。反而使贪腐成为一个所心照不宣的规则。如此观之,此举并不能给权力带上枷锁。所以我认为高新养廉是必要的。明朝代的锦衣卫令人闻之色变,可并不能阻挡的住大多数官员受贿的心。明代官员的工资是低的令人发指,仅仅只能够温饱水平,在官本位思想下,贪污受贿也就成为必行之势。以至于后来受贿都成为各级官员的常态,而每一认内阁首富都是关中巨富。
        所以高薪是必要的,如果薪水满足生活的需要那么也就没有必须的理由走高危的贪腐之路。
        但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欲是人性中所根深蒂固的思想,只是高薪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顾虑。如果要满足权力的分散和枷锁问题,那么就不能不想起雅典联邦时的民主制度。但是完全的民主又促使办事效率降低,给施政造成了过大的掣肘。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才是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那么将民主制与集权制相结合,依靠人民的力量实行监督和选举。那么民主集中制就应运而生了。由人民选举出人民心中认可的专业的人施政既可以维持施政的公正性,又可以保证政府职能高效运转。
        根据毛主席总结出来的论十大关系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县级官员应该敢于匿名反映向中央反映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实问题应该起于“微末”。密切地方问题才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保障。
        六、中国共产党再防贪反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1、建国前的反腐败斗争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到1949年成为全国执政的党,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和地下斗争时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一方面造就了一大批忠于党的事业,勤政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也都有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和投机革命的人,在剥削阶级思想影响下走上腐败道路。因此,我们党一贯重视自身队伍的建设,坚决抵制剥削阶级影响,防止和清除党内的腐败现象。
        2、建国后的反腐败斗争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从领导根据地解放区的局部政权转变为掌握整个国家命运的执政党,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是共产党面临的比革命战争更加严峻的考验。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向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如何避免“始兴终亡”的问题。毛泽东回答:依靠民主制度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严肃地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贪腐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重查监督各级政府行政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
        七、关于贪腐社会分析的的意义
        反贪腐是每一个国家和政府任何时期都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政权和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同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需要反腐倡廉整体工作所提供的逐渐净化的立法环境。如今,世界经济蓬勃发展,而政治问题更是不能懈怠,没有好的国家,怎么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贪腐”问题本身就是政府工作中极易出现的失误。所以,解决贪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的艰辛历史,我们更不能把宏图伟业毁于“贪腐”,加强舆论监督,保持清廉作风,加强惩处力度。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乃至民族大业的长期系统性工程,只有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才能形成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铲除腐败行为生存的空间和土壤。随着反腐倡廉工作向深层次、宽范围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必将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和立法保障。只有将“贪腐”问题根除,我们的经济生活才会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杨万铨,龚平娟.论学风与教风建设[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31-33.
        [2]《清朝从哪个皇帝开始没落,清朝是从哪个皇帝开始腐败》
        [3]《明朝贪官囤藏二亿两白银导致通货紧缩》
        [4]《明朝贪官排行榜一简直打脸朱元璋》
        [5]《我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6]《关于社会主义命运的思考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回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