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廖世洋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廖世洋
[导读] 摘要:目前,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利用“信息化”理念和技术十分重要。
        身份证号码:45052119831223XXXX  广西南宁  53000
        摘要:目前,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利用“信息化”理念和技术十分重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在“互联网+”新时期下,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从信息化建设角度对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活动予以具体改善。基于此,本文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控制工程管理成本
        在建筑工程传统管理模式中,为及时完成各项管理工作、快速处理庞大数据量,企业所配置的工程管理团队往往较为臃肿,人工成本高。同时,受人为因素影响,出现各类管理问题,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例如,在材料入场环节出现管理疏忽、管理人员未及时发现其中的劣质施工材料时,在后续施工环节中,将给施工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应返工处理。同时,企业还需额外采购施工材料。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可由信息化系统完成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如信息采集、报表编制、施工过程记录等,企业仅需配置小型管理工作团队即可。同时,可以降低人为因素对工程管理水平及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有效预防各类突发施工问题与管理问题的出现,进而加强对工程管理成本和造价成本的控制力度。
        1.2切实满足工程施工需求
        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类型。这虽然有效缓解了城市用地矛盾,但在工程施工中将产生庞大的信息量,对工程管理水平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的管理效率较为低下,且管理手段单一,很难在限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各项管理工作,已不适用于现阶段建筑工程的施工体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凭借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在不破坏信息排列结构的前提下完成信息采集、运算分析以及存储等处理工作,为工程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参考。同时,对传统工程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融合,也在客观层面推动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例如,在部分建筑工程中,企业选择基于信息化管理体系来打造智慧工地,对建筑工程开展精确的设计工作,并运用BIM等技术,根据工程管理需求开展4D、5D施工模拟,营造稳定、高效的工程信息化生态圈,为智能可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条件。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传统施工项目人员密集、现场管理混乱,导致建筑工程生产效率较低。信息化管理的使用,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各项效益,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理念将得到具体转变,即更加关注建筑工程管理活动标准和质量的提升。由此,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关注当前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对信息化管理缺乏科学认知、信息化技术与管理活动的融合范围和融合深度不够等,同时在推行具体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参建各方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设备、管理软件系统等,都将导致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3.1明确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为了能够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率,不仅需要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共享。将无纸化办公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包括: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之间利用电子形式的沟通方式,将重要信息进行电子存档,以便各方管理人员信息共享。


        3.2构建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
        3.2.1工程用工信息化管理
        工程总包单位通过市建设领域管理应用综合信息平台,使用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和工资支付分账管理系统,动态填报工地工人信息与工资支付情况。政府监管部门利用“平台”的预警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欠薪的苗头隐患。以“平台”实名信息记录为依据,精准举证处理欠薪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
        3.2.2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工程建设管理效率关系到建筑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因此,管理人员有必要针对建设过程采用专业的信息化管理手段。BIM(建筑信息模型)是应用于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工具,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得以充分共享。通过搭建项目BIM平台,结合二维码技术对预制构件的加工、运输、仓储及吊装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3.2.3工程日常监督信息化管理
        参建各方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在政府监督管理方面,监督人员通过监督管理平台,利用移动监督执法APP、接入现场视频、无人机拍摄等方式对工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其中,工程检测数据与监督管理平台、诚信评价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分析汇总及自动报警提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能及时、准确了解现场工程实体质量状况,为现场质量问题及隐患排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检测数据共享也为检测单位诚信综合评价系统评分提供了数据支撑,在规范检测市场竞争规则上发挥重要作用。
        3.2.4工程验收信息化管理
        建设单位直接在市联合验收信息平台发起申请,全程无需纸质材料入案。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统一开展现场验收,各职能部门同步审核,并与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接,严格按照规定期限办结。
        3.3开发配套软件产品
        如今,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早期阶段,虽然取得一些显著成效,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当前多数工程信息化软件产品均为国外引进,或是大型建筑公司自主研发,软件功能结构具有针对性,因此与部分建筑工程的管理需求、实际情况有所出入。鉴于此,为满足工程信息化管理需求,部分建筑企业选择同时使用若干款软件产品,确保软件使用功能完全覆盖工程管理需求。但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中,不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较差,数据在转换过程中时常出现丢失、格式不可读取等问题,对工程管理水平及效率造成不利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筑企业应以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需求为基准,加强对配套软件产品及系统的开发力度,确保单款软件产品可以涵盖工程各领域、切实满足管理需求,或是开发多款具有良好兼容性的软件产品,将产品接入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确保数据信息在转换过程中的完整性不被破坏。这也将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国产化发展进程。此外,如若建筑企业不具备独立开发配套信息化软件产品的能力,也可选择在定制化系统搭建平台上,根据项目管理需求载入特定模板,开发各项使用功能,保证信息的高效流通。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切实满足建筑工程管理需求、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与重视程度,了解正确的建设途径,持续完善配套管理体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市场监管与引导职责,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腾蛟.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3):134-135.
        [2]吴水根,张吉亮,游育林.智慧施工理念在施工进度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19,41:534-536.
        [3]马良.浅谈区块链结合BIM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发展[J].建筑施工,2019,41:1955-19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