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3期   作者:尕玛措
[导读] 【摘 要】 教育是一头连接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关乎每个幼儿的成长、幸福和期待;另一头连接着改革发展的人才原动力,关乎每一个地方的未来。怎样让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让所有孩子都成为主角,让孩子的心声当做教育的灵魂,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陪伴 关爱 尝试 人格修养 挑战 兴趣

        尕玛措 (若尔盖县机关幼儿园    四川 阿坝    624500)  
      【摘 要】 教育是一头连接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关乎每个幼儿的成长、幸福和期待;另一头连接着改革发展的人才原动力,关乎每一个地方的未来。怎样让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让所有孩子都成为主角,让孩子的心声当做教育的灵魂,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陪伴  关爱  尝试  人格修养  挑战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1)03-040-02
        当今世界,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人文情怀。教育是一头连接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关乎每个幼儿的成长、幸福和期待;另一头连接着改革发展的人才原动力,关乎每一个地方的未来。怎样让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让所有孩子都成为主角,让孩子的心声当做教育的灵魂,我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要收获什么,就得播撒什么种子。
        中国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在奋斗中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以其稳健而强劲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型人才。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为此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要树立 “爱心、耐心、信心”;要坚守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教师更要全面了解关心每一位孩子,时刻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句充满温情的话语,每一次微笑,每一束真诚的目光,每一次耐心的教导,都会滋润孩子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是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想让孩子乐观、勇敢、自信、就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去尝试、去探索,成功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失败则会让孩子积累经验。孩子和种子一样,只有历经风霜和雨雪、挫折和挑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二、家园共育成为幼儿园最关注的工作
        1、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再成长
        孩子的三观和行为模式,往往源于父母骨子里的精髓。我国历朝历代家庭文化都有深厚的积淀,挖掘其内涵,对于当今时代推进家教文化和家园建设意义重大。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我们平时接触各种各样的父母,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他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却不懂怎么爱,其实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是核心,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父母的再成长。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活在批评中的孩子,自然会谴责;活在敌意中的孩子,自然会攻击;活在恐惧中的孩子,自然会焦虑;活在耻辱中的孩子,自然会有负罪感;蒙台梭利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没有父母的改变 ,就没有孩子的改变,为人父母,身教永远比言传重要。有些家长懒惰浮躁毛毛糙糙,却希望孩子勤奋自律样样都好,自己没做好,拼命逼孩子。比如:龙生九子,个个身怀绝技,有些能呼风;有些能唤雨;而呼风的不能强迫它唤雨,要尊重其天性。家长的文明举止和谈吐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开车遵守交通规则,买票排队,不乱扔垃圾,通过家长的示范和引导,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有素养的文明人。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懂得做人。
        2、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陪伴,更需要高质量的陪伴。一些家长平时因工作繁忙,周末为休闲娱乐,和孩子们在一起时,也总是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使陪伴仅限于空间上的在一起。而忽略了心灵上的零距离。其实更好的陪伴且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营造积极互动的语言环境,温润孩子的思想,爱抚幼小的心灵,让他们能更真切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滋润。
        3、对孩子的需求要及时的情感回应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及时的、热情的、同等强度的回应,不仅是亲自关系建设的最好方式,也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课题。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是一道光:身体的触碰和情绪的回应是比奶水养育更重要的事物。孩子的心灵需要照进光亮,就像花儿的盛开需要阳光雨露一样,父母及时的情感回应会给他们的一生提供绵延不断的能量。且不可压制孩子与你沟通的欲望,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就是家长的回应。


对家长来说很小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世界里发生的天大的事情,因此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疲惫、烦躁、就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比如婴儿发出的“哒.哒”声音,家长也跟着回应“哒.哒”,这样的游戏通常会让孩子乐不可支,会表现的特别兴奋,同频率的回应,就是跟孩子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互相之间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情绪联结,这是孩子养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别让手机阻碍情感的交融,优质的教育莫不源于用心的投入,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投入,把专注的目光更多投射到孩子身上。
        三、家园共同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切的事物及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引导及提示孩子,结合周边发生的一切事物及原由。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教材,联系实际,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幼儿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提升幼儿对五大领域学科的认识,开拓视野,加深幼儿与自然和文化的亲密感,引发求知的渴求,俗话说:“三岁定终身”,从小培养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教育界的基本共识教学有法 教天定法
        教学方式因时代和对象的不同,自然也有差异,现在年轻人为主体的教师思想开放,追求个性,而且在信息化为特征的媒体时代,知识来源更加多元,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再拘泥于传统说教式的课堂,乐于追求思想上的解放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在幼教五大领域新课改蓬勃发展的今天,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和激情,在充满设计感,环环相扣的课堂中,孩子们一呼百应,老师继而为达到下个教学目标更加努力的拉着孩子们往前走。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所以,要把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的生动有趣,然后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能够时刻记着把自己当做孩子最好的玩伴,去不断地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比如大学“段子式”课堂和多样的互动形式赢得了“抬头率”,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高下。学生课堂是不是“段子式”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喜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学前教育更是如此,生动有趣的教学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五、在生活里培养孩子的爱心
        幼儿在温暖和谐有爱的家庭里,幼儿的心理充满柔情和温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且从内心里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人们的爱”。每个孩子的爱心努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生活中培养而来。从稍微懂事开始,就一直培养爱心,力所能及的公益是最好的渠道,但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是培养爱心的资源,让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宽容,懂得生命无比珍贵,爱国、爱家、爱别人、爱自己、爱所有的一切。
        六、让孩子从小增强责任意识
        让每位孩子从小怀揣社会责任,牢记使命,培养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培养负责人的行为,养成负责人的习惯,从而提升未来公民素养。在这点上国外的父母对孩子从小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只要孩子犯了错误不会轻易原谅,直到孩子自己发现错误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承诺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父母才原谅并进一步说教,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和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溺爱无限度的宽容,其实是危险的种子,过分的保护会伤害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让孩子插手家务,允许“犯错”来培养家庭责任感。在尊重幼儿天性的同时自控和责任是最重要的。不可过分的控制孩子,也不可过多的保护孩子,在成长的漫长岁月中,他们有时候需要摔倒,也需要受伤。因为未来的社会是残酷的,每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与实践碰撞,与社会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增强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感知,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让孩子敢于梦想,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也教会合理的使用钱财,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欣赏别人,从而欣赏自己,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幼儿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在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一次对话,一次倾听,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中涌动。从不同的角度赏识,从相互倾听开始,让所有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在享受中接受教育,在欢乐中愉快学习,体验成长的快乐。让爱在课堂中静静流淌,灵动而润泽地滋润教室中的每一个孩子。有一种蓬勃的激情,有一种律动的灵性,有一种美丽的绽放。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  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首届浙江期刊方陈精优期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黄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