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水利工作队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在传统的水利岸坡防护工程当中,一般会采取硬化护砌措施,常用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等。硬化护砌结构的最大优势在于自身的稳定性较强,可以持续使用多年。但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其不仅会破坏原有的水环境景观和谐性,更会对水环境生物群种的发展和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针对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起步较晚,直至彻底了解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后才开始逐步在实践当中进行应用,原则上是以尊重生态系统、不破坏生态系统、尊重生物生存空间为护坡的建设前提。现如今,生态护坡已经开始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延伸发展成了多种不同形式。生态护坡在本质上属于岸坡防护措施,其主要用于保护河道体系、恢复河道系统生态平衡,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是多种学科交叉应用后的结果,其包含水利、环境、生物科学、力学、生态化等多种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实际建设过程中充分强调自然植被与工程材料之间的结合,力求在提高岸坡防护效果的基础上,避免对水环境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要点
引言
目前,由于我国河道护坡主要是硬质护坡,硬质护坡采用混凝土或者浆砌石材料,改变了原来水土之间的物理循环路径,硬质护坡河道自净能力差,管护不力容易造成黑臭水体,破坏水环境。随着传统河道护坡带来的生态弊端逐渐凸显,环保发展的理念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迫使水利设计者需要探索新的治理路径,打造生态和谐的水生环境。目前市河道整治措施大部分采用混凝土及浆砌石挡墙型式的硬质护坡,不仅自重大,抗拉强度不高、早期强度低,而且硬质护坡不符合生态发展的理念,体积大、热量大,不够美观,达不到“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河道生态化治理目标。
1生态护坡的基本功能
1.1固岸
生态护坡中一般会选择大量根系发达,能在水环境周围快速生长的植物。由于此类植物根系较为发达,可以起到锚固表层松散土体的作用,从而能提高边坡的抗滑力,减少土体流失。一般而言,生态护坡的整体结构和植物种植密度均经过了精细化计算,植物之间的根系彼此缠绕,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根系网络,根系网络则将边坡土体整合在一起,确保了土体的整体稳定性。一般而言,草本植物和灌木类植物可以在浅层区域起到良好的固岸效果,而树木类植物才能够起到影响深层土体的目的。而从其他角度来看,边坡的稳定性还与坡体水压力相关,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边坡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了土体整体的抗剪强度,这同样有利于起到固岸的效果。
1.2控制面源污染
当河流两侧存在植被缓冲带时,其对于控制氨氮等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土壤和植物的综合过滤、沉积、滞留作用之下,径流所携带的污染物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滞留和沉积下来的污染物质会进一步被植物所吸收、分解。这对于净化水体,优化河流水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控制降雨溅蚀
植被的存在可以有效缓解雨滴的下落速度,控制雨滴对于地面整体的冲击力,从而达到控制降雨溅蚀的效果。降雨溅蚀对于河岸的危害性会因为气候差异性而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在降水量较少的区域,降雨溅蚀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在降水量较大的区域,降雨溅蚀往往会对河岸造成较大的危害性,其会直接破坏河岸结构,造成土壤流失。应用生态护坡之后,雨滴在下落的过程中会被植被直接阻拦,后续沿着植物的茎叶过渡至地面,其对于地面的冲击影响几乎为零,同时还能避免由于降水所引发的土粒飞溅现象。
2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要点
2.1生态河道护坡型式选择
护坡型式既要保证堤岸防冲稳定安全,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生态河道治理除满足防洪要求外,还应强化河岸亲水景观建设和生态建设,堤线布置和堤型结构应体现原生自然性,使用柔性护岸形式,总体设计展示技术先进性,治理目标立足建设可达性,结构措施满足景观生态性,工程规模符合经济合理性,且满足防洪、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的需要,同时尽量减小工程占地,破坏两岸植被及已有构筑物。(1)生态格网绿宾垫护坡,河岸岸坡采用生态格网绿宾垫护坡,坡比一般为1:3,局部现状河道较窄、现状岸坡较陡位置边坡坡比为1:2.5或1:2.0,生态格网绿宾垫护坡下面设0.2m厚级配碎石垫层;(2)鱼巢砖+生态框护坡,该防护型式护坡在坡脚设置一道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上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拼砌,预制块拼砌高度1m~3m,预制块底部设300mm厚碎石,碎石与预制块之间铺设土工布。预制块顶部采用现浇C20混凝土压顶;(3)混凝土挡墙护坡,混凝土挡墙护坡方案比较简单,该防护型式护坡在坡脚设置一道混凝土挡墙,挡墙高度2m~4m,在挡墙墙趾外回填块石护脚;(4)生态格网固滨笼挡墙护坡,该防护方案在坡脚设生态格网固滨笼护脚,采用一个2m×1.5m×1m生态格网固滨笼及一个2m×1m×1m生态格网固滨笼堆叠护坡,生态格网固滨笼与基础间铺一层无纺土工布对岸坡土体进行保护,底下的生态格网固滨笼外侧回填块石防淘刷。
2.2自然原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要点
以自然原型河道为基础正式开展护坡施工,不仅能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同时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自然原型河道护坡施工过程中,首先需保证河道安全,并根据河道护坡施工的基本要求,充分应用能够适应河道生长的水生植物,优化施工设计结构。河道原有水生植物的应用有助于净化河道内污染物,增强河道净化能力。在选择植物品种时,可从植物环境适应性及净化功能方面出发,优先选择适应河道环境,净化功能较强的植物。这样不仅能美化河道,还能增强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其次,以自然原型河道为基础的生态护坡施工技术还能有效稳固堤岸。为进一步实现该技术对堤岸的稳固作用,施工人员在选择植物过程中,需尽量混搭配置乔木灌木,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置,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生长优势,增强堤岸稳固效果。同时,还需充分考虑植物的根系生长情况,根系较庞大的植物能充分降低水土流失概率,减少洪水侵蚀。
2.3植物固土型生态护坡施工要点
为避免生态环境被破坏,在水利工程河道生态护坡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须充分发挥植物固土型生态护坡施工技术的重要作用。该技术的原理便是利用植物根系的庞大力量提升土壤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的概率。该技术还能改善河道边坡土壤状态,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而在植物固土型生态护坡施工中,植物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选择植物时,首先需充分考虑施工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根系较发达的原生植物。其次,还需详细分析不同种类植被是否适合在该区域内种植,根据不同植被的种植生长条件判断不同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应合理考虑种植植物的成本投入,后期维护情况,与附近景观的搭配程度以及整体美观度情况等内容,在保证植物抵抗性的同时增加其多样性,丰富景观效果。最后,在植物固土型生态护坡建设过程中,可在边坡上放置生态箱或生态带,并种植相关植被,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
生态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使护坡更稳定和具有抗冲刷能力,同时生态护坡造价低、美化环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道治理要注重水利措施与非水利措施的综合运用,突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生态治理,恢复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是城乡河道治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振华.水利工程施工中护坡工程施工分析与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2):991.
[2]董书萌.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护坡的应用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1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