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5期   作者:林淑金
[导读]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淑金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阳光小学 福建 泉州 362500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庭教育各种原因,便产生了许多困惑,我结合长期观察,实践研究,引起了点滴思考:如今孩子为什么产生厌学、糟糕、任性、能力差等现象?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费尽心思”型、(二)“随心所欲“型“。这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针对症状采取如下对策:避免“过度教育”思想、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总之,如今的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急功近利,讲究教育方法,尽职尽责,为孩子的未来铺设一条阳光大道。
        关键词:“费尽心思”型;“随心所欲”型;避免“过度教育”;树立“正确教育”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各种原因,便产生了许多困惑: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厌恶学习、心理素质很糟糕、在家里很任性?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表面口若悬河,而实际行动时不知所措呢?我结合长期观察,实践研究,引起点滴思考。
        一、家庭教育现状和分析。
        当今现代化教育的归宿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好的行为习惯,是离不开一所良好教育的学校与良好教育的家庭之间密切配合,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这一习惯应从家庭教育入手。
        现状:当前大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主要存在下几种情况:
        (一)“费尽心思”型。
        如今家庭子女少,子女是家长们心中的宝,是未来的希望,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形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1.重视智力,轻视能力。
        如天作为子女的家长,从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日思夜想着孩子成功,就把全部精力花费在孩子的身上,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对一些子女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成功了就乐滋滋的,以为什么都成功了,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垂头丧气,以为什么都一事无成了。现在做家长的真的辛苦呀,有的家长都没有教育孩子的经历,现在的社会在各种环境各种经济竞争下,各项竞争又如此激烈,家长都不愿意输输给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席立足之地,长大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尽管现在人人都在谈论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国家的升学就业形势仍然那么严峻,你考不上大学,甚至说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工作都是问题,所以,做家长的为孩子的将来考虑。首先就感到压力很大,又把这种压力有意无意地传给孩子,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的情绪往往也会随着孩子成绩的起伏而波动。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家长的命根儿。
        过于重分数而导致有的家长缺失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有一个十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正在洗衣服,说:“妈妈,我来帮忙吧!”妈妈连忙说“孩子,你还小不会洗,会弄湿衣服的,还是学习去吧。”可见,一是对自己的孩子无比心疼,不肯将责任早早地压在孩子们的身上;二是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其他的环境中,不愿意让孩子亲手去干一些“杂活”,怕因劳动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次次的动手机会一次次的被父母“剥夺”,这样的孩子实践能力不缺失才怪。
        2.为达目的,尽“职”尽“责”。
        不少家长有恨铁不成钢、不甘落后的思想,孩子成绩有点落后于别人,就心急如焚。

于是,为子女学习到处聘请“家教”,搞题海战术,大量购买书籍《满分作文》、《学习一点通》……或者放下工作亲自辅导,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值得。看到别人的孩子能歌善舞,又坐立不安,于是,利用节假日让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家长总舍得花钱,是尽“职”尽“责”了,可孩子是累得苦不堪言,甚至会厌学、烦躁的情绪。
        (二)“随心所欲“型。
        如今务工子女多,由于父母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任其随波逐流。具体表现为:
        1.“隔代抚养”的现象较为常见。
        由于双方都得上班(甚至加班),只好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如:在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说工作实在忙,自己无暇顾及孩子学习或生活。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代家庭有是独生子女或两个孩子,祖辈对孩子无比溺爱,对孩子的所有举动总是怕这怕那。无条件、无节制地对孩子“应有尽有”,就怕照顾不好,害怕让孩子受委屈,即使受一点点累也就很心疼,这样孩子生活在一个溺爱的环境中,自然在任何时候得寸进尺。家长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及时加以管教的话,小朋友长大之后就会变得霸道、任性而难以与人和睦相处,在社会交往中难免遭人排斥,产生挫败感,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2.“习惯缺失”的现象较为常见。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人,长大有出息,可培养孩子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平时的日常行为形成习惯,一个人的品质、气质是由行为习惯决定的,这种品质、气质还会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引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话:“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我们竭尽全力的在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来帮助、纠正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平常细小的事情抓起,从今天做起,确确实实地高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每个父母的心态不同,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也不同。然而针对以上症状,我觉得有如下对策。
        (一)避免“过度教育”思想。
        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监督过多,要求过多,特别是学习成绩。有的家长逼着孩子学习,将来走高考的独木桥,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其实,许多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已不是童话。成才的道路有千万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一名家长,总是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缺失不足,虽然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可是若再逼他,他就会更沮丧、更狼狈,抬不起头来,让他成为一个积极肯干而信心十足的幸福的人,可实际上比让他成为一个压学、糟糕、任性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二)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担心、保护或者过分严格、歧视,以及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等,都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把孩子交给长辈抚养,任其发展,孩子为所欲为,后果也是可怕的。要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究教育方法,不急功近利,尽职尽责,为孩子的未来铺设一条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失败原因及补救方案的研究报告[J].陈英平.中国校外教育.2019(16)
[2]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马爱兵.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