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刘洋、孙运玲
[导读] 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其办学方向,关乎其改革发展的道路,关乎其立德树人事业的成败。全媒体时代给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刘洋、孙运玲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人文与社科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其办学方向,关乎其改革发展的道路,关乎其立德树人事业的成败。全媒体时代给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全媒体”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正视挑战,规避风险,更加重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强化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地位,创新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话语体系,重塑学术话语权,使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真正具备实效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机遇、挑战


        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其办学方向,关乎其改革发展的道路,关乎其立德树人工作的成败。随着全媒体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彼此贯通,受教育者的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谁赢得了互联网、运用好了新媒体,谁就赢得了青年,赢得了未来。

一、全媒体时代给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
 1、提升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全媒体时代特有的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即时性,使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中央的大政方针、视频教育资料等可以及时、快速进入学生媒体端,使受教育者生动、形象、便捷地接受教育,规避了传统的、单调的甚至庸俗的灌输。高度发达的自媒体,使受教育者接收到最大化的数字技术体验。全媒体的多重感官刺激,使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扩大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空间。
        新媒体对生活世界的深度融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意识,由原来的线性空间向多维空间转变,扩大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空间,使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交叉重叠。全球化、网络化的新媒体为各种思想文化提供了交融交锋的空间,拓展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空间,成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战场。
        
3、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中,教育者占据权威,其教育姿态是单向性的理论灌输,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全媒体承载了各门类专家的知识和信息,受教育者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有目的、有意识地获取所需知识,及时自愿反馈意见,发表看法。此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双向交流,信息占有能力趋近平衡,使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二、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重视度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文化课知识相对欠缺,自控力不强,对网络不当言论和负面信息缺乏足够的识别力和免疫力。不良自媒体信息极易误导和煽动学生接受、传播网络谣言或参与网络“暴力”。

在全媒体时代,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思潮此起彼伏,西方国家更高明地采用多种形式隐蔽传播西方价值观,宣扬所谓的西式民主,推行网络文化霸凌、文化新殖民主义,麻痹和迷惑青年学生意识,将数字空间转化为“看不到硝烟”的意识形态角力场,增加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难度。
        
2、高职院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地位面临挑战。
        全媒体使得传统教育中的教育者权威受到削弱。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重新配置了各种教育资源。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即时性和廉价性导致了教育的廉价化,使得学校、教师不再是稀缺资源,教育者的专业性、法定性、感召性、权威性逐步丧失。同时,自媒体环境导致了学生活动的非群体化和个性化,给学生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网际互动,是一种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过程。非群体化“活动客体”的选择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师生之间更多是一种民主、对等的新型交往关系。自媒体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人际互动,使人们与媒体的对话成为常态。学生不再轻易接受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者的“填鸭”,而是要求对话,从而挑战了权威者的权威。
        
3、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足,缺乏中国化的学术话语权。
        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环境下,纵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在数量上愈加丰富,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停滞不前。有些理论工作者擅长对西方理论的转译,却未能结合当下中国实践进行有效的自我审视,理论研究偏重形而上,缺少“接地气”的、真正能指导实践的本土化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社会现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全媒体生活时代,一些理论生产者对某些关键社会领域的现象未能深入思考和有效阐释,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未能做出令其信服的解释,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这无疑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有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缺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缺乏把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转化成高职学生乐于接受的“现代话语体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而受其教”。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善于利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17。
2、刘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3、维克托. 迈 尔—舍恩伯格.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盛杨燕,周泽涛, 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刘  洋(1980.2--),男,汉族,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孙运玲(1989.5--),女,汉族,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来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全媒体视阈下提升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GB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