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4期(下)   作者:李鹏强
[导读] 在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中,高中阶段可以说得上是压力最大的时期,长期高压下的学生内心非常压抑,而美术就承担起了释放压力的责任
        李鹏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       845150
        摘要:在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中,高中阶段可以说得上是压力最大的时期,长期高压下的学生内心非常压抑,而美术就承担起了释放压力的责任。除了作为文化课程的有效调剂之外,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美术课程众多环节当中最为关键的便是鉴赏能力的提升。在高中美术教育当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工作。
        关键词:高中 美术教学 学生鉴赏能力 培养策略
引言
        在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国家对于美术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且美术课也成为了我国高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欣赏自然、生活和世界其它民族艺术美的情趣;在生活中营造艺术氛围,养成高雅气质,具有人文情怀和健康的审美价值观;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些现象,提高审美鉴别力。高中美术课响应国家的号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育时代新人,培养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内涵
        高中美术教学需要基于学生对美的需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感知更丰富的艺术特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通过不同的角度,更好地引导美术鉴赏教学的走向,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美育内涵,其内核更趋向于对师生关系的把握,通过创新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建立良好的美术教学课堂组织架构,使美术鉴赏教学由以往的单向知识传授逐步演变为双向的思维交流,从本质上推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的转变,帮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获得更多启发。这样,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使学生将所学美术知识充分内化,打通美术鉴赏与审美情趣培养之间的渠道,彰显美育特征。这有利于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观念的发展,并构建综合型的教学模式,让高中美术教学逐步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现状
        如今由于我国高考形势的逐渐严峻,“只有考上好大学方能改变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思想流传于今,这就不可避免地为广大教师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很多学校教师都过于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表面上看似安排了美术课程,实际上却经常被别的课程老师占用;二是学校的美术教学资源受到限制,美术资源主要包括专业的美术教师和美术教学设备,当今存在着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高的现象,这些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灌鸭式的教学形式,即没有充分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去设计教学计划,这就造成他们的教学目标不精准、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化,仅仅依赖于课本上出现的内容来为学生讲授,课堂教学环节没有穿插丰富的游戏或美术实践活动。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一)提升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观察是鉴赏的基础,鉴赏归根到底还是指人在充分了解某些事物后给出的评价。就美术鉴赏而言,所有需要鉴赏的对象都是艺术品,其中不少还是自古至今的瑰丽宝藏,其艺术价值无法估量,单凭文字描述不足以表现这些艺术品的精美与震撼,因此需要鉴赏者亲身观察,通过观察对鉴赏作品的形态、构图、色彩以及手法熟练度等信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观察更为细致的地方,把这些信息通过观察进行收集,然后输送到大脑当中进行研究。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体系当中,学生所承担的角色是观众,尤其是在美术课中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的课时非常少见,也就是说在美术课中,学生只能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师所列举的例子。

如今,广大教师应当适度加大自由鉴赏在课堂设计当中的比例,自由鉴赏即给予学生自主的鉴赏时间,学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观察和收集。这样一来,除了教师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以外,学生自行可以再进行鉴赏,实现了1+1>2的效果。但需要额外注意的是,自由鉴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观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无限制地选取鉴赏对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监督和引导,对于极少数学生表现出的极端倾向要及时谈话,予以更正。
        (二)创新互动形式,获得鉴赏能力
        教师可借助美术鉴赏课开展实践活动,以博物馆为实践活动载体,组织学生鉴赏博物馆中的文物,并让学生撰写报告,在课堂中讨论、交流。又如,教师可以《一槌定音》《鉴宝》等电视节目为蓝本,模拟节目情境,让学生参与“节目”的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以《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举一名“嘉宾”,其余人员担当“智囊团”的角色。在鉴赏明朝沈颢的《闭户著书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深入点评和鉴赏作品,从不同维度理解、分析作品,最终使学生通过鉴赏感悟古代文人清高、孤洁的品质,使学生在获得审美能力的同时深入体会美术作品的魅力。
        (三)激励个性表达,锻炼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把文化素养的培育放在核心地位,着重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立足文化视角分析美术作品,并被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感染和吸引。为推动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鉴赏感受与文化认识;也可以组织辩论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如,在教授《蒙娜丽莎》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大家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状态吗?达·芬奇为什么要画这幅画?为什么画中的蒙娜丽莎有这样的坐姿?”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画家对作品的美有独特的理解,进而形成自身基于文化角度的深层次理解,掌握作品的文化内涵。
        (四)利用比较的方式来增强鉴赏效果
        在鉴赏作品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更为直观地体会到作品的不同,对不同的作品可以采用多种比较方式。例如,在鉴赏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时,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直观地看到作者与作者之间绘画风格的区别,画作背后蕴含情感的不同;在鉴赏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时,可以看到作者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的心境。通过比较,学生对这幅画作会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概念,进而提高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比如:可以将中西的现代以及古代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最后的晚餐》和中国传统的作品《清明上河图》进行对比,体现西方的现实主义和中国的写意风格。在比较贵妇生活的一些名作当中,可以将中国古代的《簪花仕女图》和西方的《蒙娜丽莎》进行对比,前者是公元8世纪的中国盛唐时期的宫廷画家周舫所作,而后者是16世纪的达芬奇在晚年创作。两个作品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但都是处于一种比较和平的时代,画家都以写实的风格表现了当时的社会中的经济和文化,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美术鉴赏过程当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在表现手法上产生差别。
结束语
        教师在开展美术鉴赏时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学生在美术作品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思维,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盛泉.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22):143-144.
        [2]吴弦芬.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76-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