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强
新疆省昌吉市第一小学 831100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社会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而体育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身体与大脑并用,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
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提上小学教育的日程。现如今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基本动作要领,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一个基础性的认知。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工作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理解,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为日后开展体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体育学科,一直采取较为忽视的态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认知与态度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仍然无法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指导,从而导致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教师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模仿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无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无法将新型的教学理念进行切实的贯彻与实施,从而导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陈旧、单一,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明确性,无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积极的引导。其次,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进行积极的创新与改革。教师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实施者,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创新意识及改革意识薄弱的不足,总是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的机械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有趣,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所以小学体育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内容来创作情境的教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的准备环节或者是课中的活动环节来开展体育游戏,如我们熟知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就可以作为体育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把操场作为学生的游戏场所,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通过猜拳的方式来选择游戏角色,之后开启游戏活动。学生在追逐游戏中能够锻炼身体,激发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此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方式,这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使游戏更具渲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这能激发学生对游戏、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发散性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而且想象力丰富,教师只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引导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训练应是经过思维碰撞之后,受到新的启发而出现新思想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制造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他同学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互评,通过讨论、交流和反思,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体育课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由训练和学习,学生可以自由讨论。然后,先让学生总结立定跳远动作特点的技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探讨跳远摆臂惯性对跳远距离的影响,或者探究跳跃方向与跳远距离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预摆、起跳、腾空、落地缓冲等动作要领,又通过探究和互动的过程启发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三)励自主性探索与合作交流
由于体育活动是相较于自由以及与自愿程度相关性较大的运动项目,而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教授学生的活动一般为跳绳、跑步、跳远等较为传统的活动。一般的课堂上课过程为:点名——布置课堂任务——完成课堂任务,例如,上体育课时,教师花5分钟点完班级人数,于是开始布置任务“本节课,同学们自主训练跳绳”,又或是“这堂课,同学们围着操场跑2圈后到沙坑那边集合,我们准备跳远”等等,任务式的体育课堂与任务式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兴奋激动和尖叫”的体育课兴趣,更为严重的可能性是,学生将体育课当成“累赘”,相比较于在夏天可以待在拥有空调和风扇的教室里上文化课,体育课可能会成为学生“夏天的噩梦”。因此,我以为,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将自主权交由学生,这种自主权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完任务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的“自主权”,而是将更多的选择自主权交予学生。例如,教师可在上课时通知本堂课程按照教学课程主要针对需要锻炼的身体部位并提出锻炼意见,比如手臂力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定建议,如,男生可以通过俯卧撑、引体向上等项目来锻炼手部力量,女生则可以通过平板支撑、羽毛球等进行活动。此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较于任务式的课堂,这种自由氛围程度较高以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性探索的课堂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当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亦可引导学生加强沟通与分享。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需要教师给予充足的耐心,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万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名师在线,2020(08):72-73.
[2]宁振其.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09):89-90.
[3]何金娣.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7(1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