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下)   作者:林贤良
[导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林贤良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管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是多么巧妙、细致周到,课堂中的偶发因素总是会突破教师设置的原有框架。对教师来说,正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有效利用,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种类多样、形式多变,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但教师在应对生成性资源时,不能随意而行,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叶澜教授领导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评价表,其中,有关教师对资源生成回应反馈的三个评价指标被定为:教师回应及时,回应明确有推进,对新资源有敏感性。
        一、创设情境
        小学生很容易被环境氛围所感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塑造教学环境,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的积极意识激发起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索。课堂教学中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学习数学知识,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小学生对于知识更容易理解。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用语言描述出来,动态教学模式有所不同,而是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展现出来,学生在情境中对数学知识从认识到理解,然后深入思考,逐渐对知识产生了探索的欲望。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用情景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展现出来,学生感官上就可以获得,而且还能够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用感官接触数学知识,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处于小学阶段,主要是用形象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小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发挥出来。比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上超市买东西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等,学生在购物和结算的过程中,就学习了数学加减法,而且还培养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对人民币有所认识,还知道1元钱等于10角。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当真的逛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就能够回想上课的情景,将数学知识牢记于心。
        二、利用“争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争议”,所以对某一问题的讨论也难免会出现差异。教师在处理这种“争议”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巧妙地将这些“争议”资源合理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利用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的教具动手操作,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圆锥进行观察、探索,以此总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进而推测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但在此过程中,某位学生提出争议:“实验中说明的只是圆锥的容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积的三分之一,并不是体积”。针对这种争议,教师要充分利用,继而反问“如果这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是实心铁质的物体,那么该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对于这种即时生成的有争议的资源,教师把握时机,将这资源有效利用,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课堂教学也变得灵动。
        三、发现错误
        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特别是进入到数学练习题训练阶段的时候,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对于小学生的错误不可以指责,而是要采用引导的方式,将数学题中的相关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基础知识的角度纠正错误,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运算,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教师讲“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进入到做练习题环节,题干是:一个长方体,长为20厘米,宽为15厘米,高为4厘米,要将这个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长方体,其中的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为多少。
        多数学生的做法是,将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求出来,除以 2。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此时,数学教师不可以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用动手操作的方式认识长方体,将一个长方体分为两个同体积的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数一数小长方体有多少個面,之后让小学生计算表面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与原来的算法比较,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采用这种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还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思考,自主解决。
        四、调整预设
        在新课程改革下更加注重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更加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地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视,这些都会让课堂的教学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场景中,如果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那么互动的范围和深度,也就会逐渐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依照自己的课前预设,使用备课时候的教案,来框定学生行为的话,即使完成了知识的传递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得到提高了,既然教师能够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就应该在预设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生成性的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它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这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部分的时候。准备一个茶叶桶和一个尖尖的生日帽,给学生做展示。当我们认识圆柱的正面、侧面和底面的时候,学生产生了疑问,大家很难想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但是,我在预设的时候并没有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准备工作,于是我先给学生继续展示了圆锥的几个面的展开图,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对圆锥进行了解和观察,由于生日帽是纸质的,所以我可以对它剪一剪、折一折,在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的时候,我找出了一张纸,做成了一个简单的圆柱体,然后,重新给学生展示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大家就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教学活动也更加趋于动态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想实现动态生成教学,就需要教师结合材料内容,引导学生生成,同时也要提高自己应对生成的能力,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住生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周艳.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盘活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0):109.
[2]周华锋.构建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7(09):43-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