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下)   作者:刘倩
[导读] 小学数学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为高难度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
        刘倩
        安徽省灵璧县灵城中心学校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为高难度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同时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推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现,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学校和教师都积极研究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并逐步运用到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文章从模拟情境、媒体教学、提问模式以及小组模式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实践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自我修养,自我素质也能得到提升,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专门的应对措施,做到因人而异,不能一味的用成绩的高低来断定好学生与坏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用在该用的地方,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学校对教学模式更加注重,通过不断转变教学模式的方式,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式。
        一、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趣味教学
        在新课改的激励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势发挥出来,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课堂中,可以开设场景实践课,让学生成为参与到其中,真正的与课堂实现融合。这样学生会投入其中,可以大大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愿意并爱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1】。
        比如,在学习“分数与分数相乘”这节课时,教师用场景带入:“每年中秋节,我们家里都会吃什么?”生回答:“月饼”。教师继续问:“在这一天,我们家买了一块大月饼,在吃之前,把它切成了八小块,我们家三个人每人吃了四分之一,你们能不能算出我们三个人总共吃了多少,你们有办法可以算出来吗?”学生对于吃的这块兴趣都比较大,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将三个四分之一进行相法运算,最后得出结果四分之三。教师将三个四分之一加起来与三个一加起来,学生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可以将加法转化为乘法,由此引出教学目标。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教学,可以激发一定的好奇心,不但可以快速地理解计算规律,还能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媒体教学,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用在课堂上,多媒体就是其中的一种,课前,教师根据课本提前将与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用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同时还可以插入音频、视频等,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有了解的欲望【2】。还可以在课件上加入一些简单随堂测试,让学生进行抢答,回答正确给予一定的奖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比如,在学习“圆”的时候,将课件中准备好的与圆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进行演示,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圆是什么样子的,随后抽查,同学们将自己看到的圆的样子在黑板上画出来,随后让学生找找自己课桌周围、教室,有没有圆的存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随后举手在班里跟同学分享,在最后教师给予解答,告知学画圆的正确方法,需要用到圆规,将圆规的使用方法在PPT中展示出来,学生学习使用的方法。

通过演示PPT,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对数学的抽象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通过该方法,教学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内实现。
        三、采用提问模式,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提问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必备的方式,每节课基本都能用到,在新课程改革还没出来的时候,就在被教师大量使用,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熟悉度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数学作为小学科目的重点课程,教师和家长都很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的掌握程度,运用提问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位置与方法”这一课时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提问模式展开,在正式讲课之前,先告诉学生细心的看文中有关于台风的部分,看的同时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者见过,在学生阅读结束后,开始提问:“你们听说过台风吗?”部分学生回答:“听说过。”教师继续问到:“在哪听说的?”学生答:“在电视新闻里。”教师紧接着问到:“在电视新闻看到与台风有关的内容时,你们能在其中看出什么事情吗?”部分学生说:“台风太可怕了,一旦台风来了,严重地可以毁灭一座城市呢。”有的学生说:“台风很危险。”教师接着再问:“台风移动速度迅速,那你们知道台风移动十分钟后的位置与方向吗?”学生产生疑惑,教学随之展开。
        四、采取小组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组建小组进行学习,也是小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在小组活动中逐渐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在小组内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队,将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对教师来说,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从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一面。
        比如,在“圆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课堂上采用小组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圆柱相关联的视频以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形状,并要求在小组内讨论,用现有的材料作出一个圆柱体,在小组内分工,一个人做底部,一个人做侧面,还有人负责最后的组成,但是在途中会出现一件事,做好之后和不到一起,不是侧面大了,就是底部圆小了,在磨合几次之后,最终每个小组还是很完美地做出来了。随后将圆柱各部分的计算公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制作好的圆柱进行面积计算,最后根据各小组计算结果的不同总结出规律。
        综上所述,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学校要不断地尝试与改进,教师要敢于挑战新模式,找出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课堂教学有用的方式,努力去激发学生身上的未知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自主地获取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吴琦筠.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以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为视角[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29(006):106-109.
        【2】李素娜.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 数学大世界(中旬版), 2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