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韦翼飞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韦翼飞
[导读] 摘要:我国的地域文化通常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具有悠久历史、别具一格且继承发扬至今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的人文生态、民俗习惯等文明形态的集中表现。
        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我国的地域文化通常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具有悠久历史、别具一格且继承发扬至今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的人文生态、民俗习惯等文明形态的集中表现。由于其与地域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故而被刻上了地域的独特烙印。具体说来,地域文化中所指的“地域”,可以说是滋生文化的地理背景。而其中的“文化”关乎地域范围内的人文风俗、生活形态等多个层面。从建筑设计的视域来看,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概念是基于地理背景的思想观,主要体现在与自然、地理位置、历史积淀等与地理背景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呈现出一种越来越相似的势头,尤其是建筑设计,如果失去了地域文化这一精神内核,便如同没有灵魂的花瓶。因此,设计者应该重视和理解地域文化,将其提炼出来运用于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交融衍生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提炼和表达。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应用
        0引言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展现了城市的形象,建筑群所代表的地域文化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建筑风格能够彰显城市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也传达出地域文明。为更好地传达城市的内涵,有必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在保留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地域文化,积极培养高水平的建筑人才,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1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内容
        建筑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资源条件,同时,建筑设计水平往往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力水平。建筑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各地区建筑构造形式与建筑文化形式存在本质性差异的关键原因。建筑能够更加具象化、更加立体化的传达地域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文化特征主要具有三个层次,而且这三个层次之间并非是完全独立的,是存在着某种紧密联系的。第一个层次是浅层意义,即建筑中的平面布局、细部构造、装置色彩以及图案纹饰等。通过这些多样化元素的整合,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第二个层次是中层次,即从理论沉淀和实践积累中获得丰富的灵感,如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手法、建筑图案、建筑纹饰、建筑符号等等;第三个层次则是高层次。与浅表层次和中层次相比,这一层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象征性较强。通过对传统建筑实行全面且深入的钻研和分析,达到升华建筑物的目的。
        2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筑既是彰显建筑文化内涵的主要工具,又是凸显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地域文化与建筑文化的融合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湘西吊脚楼、客家土楼等。在地域文化与建筑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也充分凸显出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建筑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必要的载体,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则为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不仅可以丰富建筑设计形式,推动建筑设计逐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还能充盈建筑内涵,提升建筑价值。名胜古迹就是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建筑形式
        以北京四合院与江南名居为例对比,说明地域性文化在建筑形式中的体现。北京地处平原,地形较为平坦,故四合院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合围在一起,连同大门洞、垂花门共计17间屋子,每间占地约11-12平方米,加上中间的庭院,整体占地面积200平米以上;而江南地区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因此建筑的布局紧凑,院落的占地面积比较小,房屋组合相对来说较为灵活,能够更好的适应江南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建筑风格的地域性差异就更为明显了。

北京四合院的梁、柱、门窗以及檐口椽头都要绘制色彩缤纷的油漆彩画,垂花门尤其漂亮,檐口椽头椽子要漆成蓝绿色,望木则要漆成红色,圆椽头漆成蓝白黑相套,如同晕圈的宝珠图案,方椽头则是漆为蓝底子金万字绞或菱花图案,色彩鲜艳,对比明显。而江南地区的气候适于植物生长,一年四季绿叶红花不断,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丰富,因此民居建筑多白墙青瓦,较为素雅,映衬在丰富多彩的外部环境中更为显眼,别具一格。
        3.2建筑材料
        现代建筑设计中,实现对传统地域材料的创新应用,利用其材料纹理及天然色泽,能够有效增强建筑设计的文化归属感。地域材料主要是地域传统建筑中应用较广泛的建筑材料,其本身具有的历史性与文化性,能够有效从建筑质感上增强其地域性,使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与延续传统地域文化。例如,青砖在上海老城区传统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在上海新天地旧址建筑设计中,根据石库门老城区原有建筑风格为基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青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运用青砖本身具有的地域性特征,保证新建建筑的里面风貌和建筑质感与老城区原有的建筑具有一致性,从而实现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保留并延续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目的。
        3.3建筑功能
        因为地域环境、气候等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功能性方面会有所侧重,因此设计风格也有地域差异。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地理纬度较高,冬季漫长而寒冷,降雪量较大且不易融化,堆积时间较长,因此该地域的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防寒保暖和承重能力,所以东北地域的建筑墙体较厚且坚固,屋顶坡度较大,保证足够的承重力和保温性能,且采光要充足,因此建筑之间的间距也相对较大,建筑整体较为分散,建筑单体较厚重。而前面提到的傣族竹楼多为上下两层的楼房设计,是因为当地的热带季风气候导致降雨量大,气候湿润,两层楼房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一楼用来饲养家禽不住人,二楼则更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通风透气且更为干燥舒适。
        3.4建筑布局
        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地域性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客家的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种大型群居住宅,有圆形、方形、五角形等,是客家人为了维护家族共同的安全与利益建造而成的,拥有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栋土楼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反映出客家人对家族意识的重视,因此形成了如此特殊的一种群居布局的住宅建筑风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建筑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建筑设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必然要求其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应用。同时,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建筑的载体作用。因此,二者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建筑设计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应用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以地域文化为背景,以时代性设计为目标,为建筑设计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从而提高建筑活力,并且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涛,段智浩,黎长发.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8):74.
        [2]董晓英.地域文化风情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蔡源乡民间戏曲旅游风情小镇建设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3):180.
        [3]张一宏.传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与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6):85-86.
        [4]赵中华.地域文化对于城市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22):107.
        [5]李娟.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应用技术与设计,2018(6):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