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思勇
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
摘要:情景教学在我国初中初学课堂中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情景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设置情景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将情景教学作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可见,探讨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进入到新的数学学习课程中,其难度和知识量均有所增加。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强化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情景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新的数学课程学习中,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意识。从现阶段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大多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交流较少,互动性差,教师过渡重视结果等问题,导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情景教学即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为学生开展情景式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激起学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通过自身经历感受数学知识内涵。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直角坐标系”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提出引导性问题:“大家应该对电影院都不陌生,那么大家想一想,在电影院中,我们确定一个座位需要几个条件呢?”学生们经一阵思考后,举手作答:“需要两个条件。”教师继续提问:“这两个数据分别是哪些?”学生回答:“是排和列。”教师回应:“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一想电影票中的排和列之间有哪些关系呢,我们如何通过它们找到自己的座位?”有学生举手作答:“可以先找到所在的那一排,再找到所在的列,它们的相交点就是正确的座位。”老师给予鼓励:“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内容,我们称它为直角坐标。”随后教师可以开始讲授下面的课程。通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以往的生活常识理解数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内容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获得了极大提高。
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刻板、枯燥的书本知识,还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为例,在“平行四边形”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导学部分播放关于平行四面形物体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问题:“根据图片内容,大家来看看,图片上的图形有哪些特点?”有同学举手回答:“它的两组对边是相等的,而且处于平行的状态,两组对角也是相等的。”教师给与回应:“回答的非常好,那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在思考后回答:“它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和两组对角相等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教师补充道:“很好,我补充一点,A同学所说的条件确实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但同时也是它的判定。”这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总结梳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条件等内容,增强学生记忆力。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增加学生对几何的形象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三、组织小组探讨,及时监督评价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小组探讨亦是完成情境教学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提出情境问题,组织小组进行探讨,并深入到学生探讨氛围中,对于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在“平行四边形”证明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求证问题,要求小组讨论如何求证平行四边形,如“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CDYIJI BC=DA”。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监督工作,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并于发言欲望较强的学生进行沟通,要求给予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倾听学生讨论的过程,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纠正。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亦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讨论问题,尽可能拉近班级学生的距离。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结合信息时代特点,主动推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多样的情景教学。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亦要坚持“教做学合一”教育理念,带领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通过情景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课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中,与学生共同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阳.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4):6.
[2]马秀琴.浅谈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