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机械数控教学质量的强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林孙克
[导读] 中职学校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林孙克
        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中职学校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为专业课程服务的角色。2019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其中强调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要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融通与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另外,《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职业院校可根据本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际需要,补充编写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课程和教学改革一直都是中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但长期以来,中职教育秉承着“就业导向”的课程观,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地位不断被弱化和边缘化,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上仍然沿袭普通教育模式,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材脱节也成为制约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职机械数控教学质量的强化策略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中职;机械数控;教学质量;强化策略
        引言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加工制造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柱,是国家生产力水平和工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机械数控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犹如机器的大脑,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产教融合下机械数控教学的原则要求
        首先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往往不能被社会所认可,很多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去企业面试因其没有实践经验而屡被拒绝,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社会缺少的不是有学历的人,而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人才。而产教融合的初衷就是培养出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人才,此时,学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人公,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又是企业的员工,也可以说,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承载的是知识的可应用化,只有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效转化成企业生产力,学校才算实现了高质量的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核心,只有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真正的技术,学生才能成为社会的财富,从而也就达到了求学的目的。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聘用优秀的学生任职,这样,就可以降低招聘培训的成本,学生也可以很好的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一举三赢。其次是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实习生。深入分析,企业接受学校实习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财富,促进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在实习工作中,实习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实际工作的效果,往往一些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习生更能够被企业所接受。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将当前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学到坚实的理论知识,深入了解机械数控的基本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数控编程、PLC编程的组成,具备必要的电工基础。在企业实训阶段,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在理论知识上的优越条件,开展加工生产、工艺优化以及程序创新等相关工作,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生产力,创造财富,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赢。
        2中职机械数控教学质量的强化策略
        2.1建设“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与教育素质都要强
        教师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拥有合格的教学能力,这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要求,还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职教师提高教育技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如知网下载专业的教育学研究论文,依据他人的研究成果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展开实践。

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技能评比等,鼓励教师参加市级、省级或国家级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相关活动,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应当努力为塑造“双师型”教师创造一切条件,将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作为建设的重点。
        2.2教师教学与学生需求的融合
        教师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需求不符是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重要原因,问题的实质还在于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师没有将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相融合,难以促成教学效率的提高。之所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正是要让教师利用这个机会研究新型教学理念,再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认知能力,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教材中的内容变为学习单或工作页,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改进策略,并验证策略的有效性,每一次实践新的教学策略后都要做总结归纳,反思上一次的不足,为下一次教学进行策略优化,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与总结,直至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2.3以专业能力为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中职机械数控技术专业中,实训教学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种不同的方式。校内实践训练一般在学校中的实训室、实训车间完成,侧重于对学生单项专业及能力的训练。而校外实训则是要到相关的企业中去观察和体验生产过程。中职机械数控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自身的专业能力较弱,无法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而通过技能竞赛这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接触到很多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积累起更多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从而更多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过渡。相比之下,校外实训更加贴合技能竞赛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因此,中职学校可增强校外实训活动的开展,鼓励教师、学生走到企业中去,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学习与感受。
        2.4模拟仿真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在机械技术更新上也更加频繁。而机械数控专业教学中既要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又要具有前瞻性,能在教学中运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另外,鉴于加工制造类专业所使用的都是一些大型、昂贵的设备,包括每学期所使用的一些耗材、量具、刀具也是价格不菲,很多学校由于资金有限,设备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训条件参差不齐,这会严重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建立模拟仿真平台,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也可以很好地补充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因为机械数控专业所学内容非常繁杂,如滚齿、铸造、焊接等相关技术及原理可以通过模拟仿真技术的方式开展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能通过信息化资源观看模拟的图片与动画,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
        结语
        随着加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信息化教学能够弥补这些缺点,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强化信息化教学演示、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等方法可以使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彦.浅析教学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7):228-229.
        [2]刘金颂.机械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5):90-94.
        [3]林耿,李少鹏,陈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分析[J].农家参谋,2020(11):242.
        [4]王雅娇.浅谈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创新路径探究[J].科技风,2020(13):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