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梅
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民族中学 5328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遗产,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而壮族的打榔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现在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壮族打榔舞既作为壮族人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又是壮族民间祭祀神灵的艺术形式,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对壮族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是壮族民族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将会从壮族打榔舞体育文化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打榔舞文化来进行阐述。
【关键字】壮族打榔舞 体育文化 保护与传承 现状 有效措施
【正文】壮族打榔舞源于稻作生产劳动,具有朴素的娱乐性,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壮族打榔舞的发展。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打榔舞也逐步注入了民间信仰的种子,壮族人民在特殊的节日里通过跳打榔舞来表示对神灵的敬佩,是壮族人民信仰的极高体现,而打榔舞将娱乐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使得壮族打榔舞更加充满神圣化与大众化,体现了壮族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让打榔舞文化充满了生命力与号召力,促进壮族文化魅力的提高。
一、壮族打榔舞体育文化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艺术性并具有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都在逐渐消失,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之类的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建筑,而壮族的打榔舞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壮族人民本着“新事物注定会取代旧事物的”特性,对于打榔舞的文化价值,壮族人民逐渐地也失去了兴趣,缺乏口头与行动的表示,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有着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舞蹈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此外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的并不是很好,没有积极带领壮族人民意识到打榔舞内在的文化价值,缺乏保护文化的意识,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导致历史文化逐渐消失,毫无价值可言。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应积极提高壮族人民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意识,积极保护和传承打榔舞体育文化的价值,让打榔舞文化得以发展与传承,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二、保护与传承打榔舞文化的有效措施
2.1宣传打榔舞的传统文化,提高壮族人民对于打榔舞文化的保护
由于时代的发展,壮族人民逐渐失去了对于打榔舞文化的兴趣,壮族人民只有在特殊的节日里才会跳打榔舞,然而在平时缺少了对打榔舞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久而久之壮族人民也对打榔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不兴趣,壮族民间舞蹈打榔舞失去了文化的价值与人民的热爱,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当地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工作协会应积极宣传打榔舞的文化价值,让更多的壮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打榔舞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例如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可以经常召开保护文化大会,将保护壮族打榔舞文化的意识深刻印在壮族人民的心里,促进壮族人民对于打榔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榔舞具有娱乐性、艺术性和传承性,因此对于这种具有伟大价值的历史文化,更应该让打榔舞文化融入到壮族人民的生活当中,让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促进打榔舞历史文化的发展。
2.2将打榔舞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融入到教材当中
目前壮族人民对于打榔舞文化的不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打榔舞逐渐远离了壮族人民的生活,让壮族人民对打榔舞文化逐渐产生了陌生感,失去了认识、了解打榔舞文化的兴趣,此外打榔舞不仅具有艺术性与文化性,而且打榔舞中也融入了很多的体育元素,因此将打榔舞文化与体育文化结合在一起,融入到课文当中,更有利于促进打榔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在体育课本中融入打榔舞的一些元素,让壮族人民在认识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到打榔舞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此外打榔舞融入到课文当中能够充分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打榔舞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打榔舞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3保留地域文化特色,促进打榔舞文化的发展
打榔舞是极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舞蹈之一,融合了壮族当地的文化底蕴,通过服装、服饰、地域等元素展现出来,而其中地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壮族人民通过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规律,在保留的基础上将打榔舞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打榔舞产生的地域文化价值,认识到打榔舞的跳法与步法,此外打榔舞文化更能让壮族人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了解打榔舞的舞蹈内涵,促进打榔舞文化的发展,以舞传情,激发了壮族人民对于打榔舞的热爱,而通过打榔舞,壮族人民将这份热情展现地淋漓尽致,保护和传承打榔舞的文化价值。
【结束语】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很多的传统文化都随着新事物的诞生而逐渐地消失,历史文化不仅是我国的历史瑰宝,更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打榔舞作为壮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将壮族民风民俗全都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到打榔舞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当地壮族人民对打榔舞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壮族人民对文化的热情,让打榔舞体育文化价值得以保护与传承,同时也促进了壮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韦霞,周丽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打榔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8):228-229.
[2]马英龙,莫再美,唐元超.壮族打榔舞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09):76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