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实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 赖婷
[导读]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

        赖婷
        海南澄迈思源高级中学  海南省 571900

        摘要: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存在教育主体认知与行为脱节、教育方式与内容单一陈旧、评价体系与指标出现偏颇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德育教育知识化、教学方式滞后、学校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解决这些问题,要重视教育主体,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完善评价体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教育方式;评价体系
        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时代背景,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学无疑已经成为育人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需要得到各方的重视与关注。就政治教师而言,需要创新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学,提升其课堂教学的育人实效性,需要推动深入探讨与自我发现的结合,以能力为重,以德育为先,使政治课教学可以获得品质和效率上的双重提升,进而推动高中生群体的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
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所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可以集中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例如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等,政治认同就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坚持与发展,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坚持与实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政治认同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保障,进而自觉的对党的领导进行拥护,以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用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公共参与则是指公民主动有序的对社会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进行参与,对公共责任进行承担,以及对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进行实践,不管是政治认同还是公共参与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道理修养。因为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够确保形成政治认同,以及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公共参与中,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属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教学要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
(一)教育主体认知与行为脱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但目前部分高中生存在着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张晓涛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超过90%的学生未参加过政治生活”。数据表明了多数同学虽有公共参与的意识,却从未真正的参与过政治生活,导致教育主体的认知和行为出现脱节现象。我国的德育模式以传道授业的方式为主,即教育者把知识、道理、规范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并要求他们背诵、记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权威人物,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将既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虽掌握了一些道德知识,但缺乏情感体验,无法产生共鸣,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很多高中生的道德素养仅仅体现在高分数的卷面上,但在行为上却表现出与认知不匹配的现象。
(二)教育方式与内容单一陈旧
新时代的“00”后学生心智成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他们特立独行,有强烈的求知欲,反感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然而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仍然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表现为:
第一,立德树人教学方式缺少多样性。教育者过于关注显性教育而忽视隐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内容缺乏深度,忽视学生特点以至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缺乏联系,教育者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第二,立德树人教育内容一成不变。

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形式应用,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深度融合,缺乏课程内容创新与自我创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并未完全应用于课堂,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价体系与指标出现偏颇
评价体系的偏颇导致学校的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张晓涛的统计数据显示:“考试评价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评价方式中占67.69%,而其他评价方式占据较小比例。”[2]这些数据表明立德树人的评价体系仅仅被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道德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养成,从而造成评价体系的片面化。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把德与才割裂开来,过于强调知识能力的储备,弱化了德育的培养。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评价体系主要以分数为主,立德树人教育被搁置在角落,德育为首的地位还未形成共识,德育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提升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应有的特征、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一些努力增强其实效性,更好的对青年的高中生做好进行价值引领。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高中阶段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那么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就是应有之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牢牢以新时代新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贯彻我党高等教育的方针,始终坚持坚持高中阶段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时刻牢记自己要培养什么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提升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实效性,让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对担当复兴大任的青年传播活的是知识体系,更深层次的做到价值引领,努力使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中生群体真心喜欢,终身不断受益的好课程,更好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提倡尊师重教,也对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例如,课堂教学必须作为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主战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承担使命。因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观,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素养。例如,近年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在线直播课程,专题直播课程、国家级、省级专题培训等与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实践性,且与高中生日常生活相关。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把教材知识和我们高中生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比如教材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就可以用近些年的发生在高中生之间的摩擦后导致死亡的案例、结合他们日常生活与同学相处的习惯,引导他们提高和分析实际问题,并结合本校本地区资源,让学生深入到法院、监狱等场所,现场感受法律的权威性。
(四)创新推动课堂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走进了高中生的生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不断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直面课堂存在的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东风,破解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题,推动课堂改革,探索全新、有效的课堂表现形式,着力构建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服务理念,让教师教服务于学生学的课堂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个性作为基础,在教学理念方面注重与时俱进,实施恰当的育人方针,对高中生群体的观念和思想加以引导,在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育人的能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育人实效性提升[5]。
参考文献:
[1].钱朴梅.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实效性研究[J].科幻画报,2019,000(009):P.225-225.
【本文系“十三五”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生爱国、诚信、友善素质培养研究—以高中系列思政课为例”(课题编号QJY13516119)和立德树人融入澄迈县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M202005005)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