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音乐课堂的尝试——以校本教材逍遥游《大鱼》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李颖莉
[导读] 近年来很多的学科和学校都在做课程整合的开放式教育

        李颖莉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   529100
        摘要:近年来很多的学科和学校都在做课程整合的开放式教育,但在许多情况下,音乐融入了其他学科。作为中小学音乐学科,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核心音乐素养,坚持音乐学科的特点,坚持音乐学科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音乐为主体,跳出固有的模式和框架进行课程整合。基于这一背景,笔者遵循开放式教育宗旨和特点,对如何构建开放式音乐课堂进行了实践尝试,以期能够引起同行思考和指教。
        关键词:开放式  游于诗  游于境  品味根  归于情
        开放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科学发展的教育,是激发生命的教育。开放教育向四面八方开放,建立各种有效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筹机制,进行立体式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态中健康成长。开放式教育的实践研究和行动过程中,特别重视孩子心灵的解放。它强调学科之间的打通,强调课堂学习与生活与自然打通是开放式教学的主张有两大特点。
        近年来,许多学科和学校都在开展课程整合的开放教育,但在许多情况下,音乐融入了其他学科。作为中小学的一门音乐学科,应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就是:审美体验、音乐表达和文化理解三方面。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坚持音乐学科的特点,坚持音乐的地位,以音乐为主体,跳出固有的模式和框架进行课程整合。借助中国气韵的文化滋润,??以音乐为载体为主线,站在儿童的角度和视野,??用学生能够理解和体验的方式去构建开放式音乐课堂。笔者以校本教材音乐综合课逍遥游——《大鱼》为例,谈谈开放式音乐教学体会。
        开放式教育是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超越而出的一种现代化理想化教育模式,它把教材作为学生进入学习化社会的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主导,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权威,教学内容日益多元化、宽泛化。《大鱼》选材于唯美而温暖的国漫电影《大鱼海棠》这是一曲悲天悯人、饱含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考的生命赞歌。印象歌《大鱼》整首歌曲细腻优美,丰富而空灵,思想深邃高远,秉持传统,皆可追根溯源。音乐课堂中笔者以音乐为主线,游于诗、游于境通过律动,合唱,舞蹈,欣赏,影视,文学贯穿整个课堂,最后归于情,携天地万物之逍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一、古诗词融入,游于诗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歌曲《大鱼》融合了大量民族传统元素,以中华传统神话故事为背景,经典诗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选自庄子的《逍遥游》,以道家与佛家思想贯穿始终,意图溯源追根、探究本源,为歌曲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以尺八为背景音乐感受、欣赏经典诵读——庄子《逍遥游》导入新课。浓厚的中国风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传统诗歌的理解。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从实践中出发体验音乐之美。学生只有深入地去体验音乐,才能更好地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所以让学生随着《大鱼》伴奏吟诵古诗文,可以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中游于诗在实践中去感受歌曲的韵味与内涵,学生不仅熟悉了歌曲旋律,还把诗词给记住了。让传统音乐、古诗文化融入学生生活,逐渐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二、聆听释放天性,游于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感受和欣赏教学时,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洁、生动、启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课堂中笔者通过优美舒展的《大鱼》伴奏为背景音乐,带领学生放松身心,聆听音乐,随着音乐释放天性自由律动,进入音乐意境之中。随后闭眼聆听前奏(师加入音树、海浪鼓音效),学生畅想音乐画面的同时认识新乐器音树、海浪鼓的音色。随着教师范唱歌曲《大鱼》,学生随音乐拨动音树,传递海浪鼓体验大海意境。活动中师生愉悦释放天性,想象天马行空,一会化为大鸟,一会飞到天上,一会遨游大海,一会化为波浪,轻松畅游音乐意境当中。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多种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三、寻找中国元素,品味根
        开放式教育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让课堂交汇师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万能的,她在课堂上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成果的欣赏者。
        四、多感官体验,归于情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周海虹在《音乐及其表达的世界》一书中指出,“音乐的声音刺激人的听觉系统,使人产生听觉体验,在通感机制的作用下,使人产生情态活动和相应的情态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重视学生多感官体验,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听觉、视觉、动觉、触觉、声觉等,让他们主动充分参与到音乐感知、体验、理解、表现和创造等音乐活动中,通过器乐、律动,合唱,舞蹈,欣赏,影视,文学贯穿整个课堂,最后归于情,携天地万物之逍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道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各种元素融合共生,经纬交织,归于情,归于美,以此培养出有情,有思维能力,??有灵气的中国灵魂。
        开放式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它始终处在开放状态,使教育是活跃的,教学是活跃的,是通过开放式教育环境的构建,让人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面向未来。我们所探索一切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和激励方式,是为让学生充满信心、兴趣和希望,面向明天,走向未来。在开放式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所探索的综合性学习,开放式评价等教育举措,都是以激扬人的生命发展为目的的。逍遥游《大鱼》这节音乐综合课,我分别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班授课,课堂效果各有千秋。有高效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学生在音乐中尽情释放,创想连篇,久久不愿下课的,有因为上公开课不敢展现真实情感整节课跟着老师走的、但更多的是学生过于兴奋投入,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每一节课对于笔者来说都是惊喜、都是积累。因为我发现:愉悦的唱游不仅在低年级好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更享受这个过程;中高年级的孩子更关注对音乐的理解,更能释放孩子们的压力;柯达伊的手号教学对于解决歌曲的音准真的很有效;自觉唱好歌,学生们课后都很喜欢这首歌;查阅经典,很多同学课后还专门阅读了庄子《逍遥游》、《山海经》并与同伴分享读书心得;对建筑充满兴趣,相约疫情过去后去福建看看“湫”居住的围楼;不少学器乐的同学课后上网搜《大鱼》乐谱自学……
        开放式教育教学意味着教学一个词会想到象形,会意会到祖国文化。每一节课有故事,每一次的"下课铃响了",不是结束而恰恰是开始,是求知长智的开始。这是"月月清、日日清、堂堂清"无法想象的教学境界。因为它是鲜活的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云鹰. 为了人的心灵解放——我的开放式语文教学观[D]. 人民教育, 2010.
[2]王颖. 杜威的经验课程视野下的音乐课程改革[D]. 浙江师范大学, 2015.
[3]占德凤. 聚焦核心素养优化低年级音乐课堂[D]. 黄河之声,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