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角度的初中数学教学浅议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 张远琼
[导读] 由于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难度。
        张远琼
        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初级中学,四川省泸州市,646000
        摘要:由于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难度。长期下去,数学学习兴趣也将会丢失,进而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将教学工作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入生活中的常见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增强数学知识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又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角度;教学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难以高效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概念、公式等抽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多,教师通过巧妙结合数学知识与生活案例,这样数学知识的可感性将会得到增强,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活教学理念,从生活角度创新和变革数学教学模式,以便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1 基于生活角度的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原则
        1.1 实用性
        生活中的教学素材众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盲目选择素材,而是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选择实用性的教学材料,以便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域都会运用到初中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1]。
        1.2 趣味性
        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需充分贯彻趣味性的原则,将有趣的生活案例引入进来,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以便促使班级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需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够单单从个人立场思考问题,而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这样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要求方可以满足。
        1.3 辅助性
        从生活角度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虽然能够将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起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深度,但并不是所有内容皆适宜采取本种教学策略。教师一定要明确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目标,避免过度追求形式化。引入的生活素材皆要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才可以得到体现。
        2 基于生活角度的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2.1 引入生活元素
        如果教学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那么学生更容易接纳。因此,数学教师可将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当中,同时保证生活元素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所适应,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目前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生活案例较多,但部分内容并不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真实案例应用过来,这样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进而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2]。例如,学习“不等式及其解集”方面的内容时,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部分学生难以透彻理解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与内涵。

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将针对性的生活实例引入进来。“周末9点钟,小明的爸爸要驾车去单位。小明家与单位的距离为45km,假如小明的爸爸在路途中一直匀速行驶,如果要保证上午11点前到达单位,请问小明的爸爸要保持多少的车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可先将汽车速度假设出来,之后从路程、时间等方面列出不等式。而通过联立计算列出的不等式,则可将方程的解求出来。本种生活案例深入融合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也透彻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2.2 创设生活情境
        现阶段很多教师明确认识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价值,但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难以顺畅进入到情境之中,影响到教学情境价值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保证贴近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的体验、探究兴趣才能够得到激发。首先,现实生活情境。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需求,合理加工、改变生活素材,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出来,依托情境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学习“方程”知识时,为帮助学生对方程概念、数学本质深入理解,教师可将相应的生活情境创设出来。“老师要用绳子制作一个长方形,这条绳子一共48cm。如果长方形的宽为6cm,如何用方程求出长方形的长?”本问题难度较小,但却紧密联系了方程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们能够对方程本质深入认知和掌握。其次,多元生活情境。为充分发挥生活情境的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生活情境创设过程中,可将多媒体展示、直观演示等一系列形式综合运用起来,丰富生活情境的类型[3]。
        2.3 组织生活实践
        理论实践相结合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组织开展生活实践类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锻炼、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向学生生活中延伸数学课堂,学生也能够对数学本质更加准确的把握。例如,学习“直角三角形”方面的知识时,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已掌握的内容,测量校园中旗杆的高度。本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且给予相应的指导。有小组将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利用起来,大致计算了旗杆的高度。有小组则将物体高度、影长之间的关系利用起来,通过对某一时刻旗杆的影长进行测量,结合此时刻学生的身高与影长的比例关系,计算出来了旗杆的高度。通过本种生活实践类活动的实施,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加熟练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理论知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数学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所脱离,课堂教学的抽象性将会显著增强,增大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和生活情境的创设,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邱琼妹.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20(07):39-39.
        [2]桑巴罗松.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人文之友, 2020(03):242-242.
        [3]李志琼.网络时代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南北桥, 2019(01):29-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