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龚保丽
[导读] 它既可以呈现知识网络,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的良好工具,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是组织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
        龚保丽
        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北校区   小学数学   湖北潜江433100
        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buzan)创造了一种新型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它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可应用于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它被描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它既可以呈现知识网络,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的良好工具,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是组织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   思维导图   能力   兴趣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想办法把零散的知识从点连成线,再组成面,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免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我们一般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是几个单元的知识后,要及时对新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在传统的数学复习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和整理的时候,多半运用的是文字加大括号的形式(这应该是最简单的思维导图),复习和整理的过程就像写作文的提纲。整堂课以老师的归纳为主,学生的发言为辅,通过一系列概念性的文字,小结学过的知识点。这种复习课,过程单调又枯燥,框架式的板书也太过抽象,不符合低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起码有一半的孩子会走神,完全达不到复习课的目的。
        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buzan)创造了一种新型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它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可应用于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它被描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它既可以呈现知识网络,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的良好工具,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是组织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
        思维导图的中心是一级主题(或中心主题),一般用关键词或直观鲜明的图形作为标识,然后在一级主题的四周延伸出二级主题(次级主题),主要是与一级主题相关的细节要点。二级主题没有严格的顺序或结构的限制,可以自由延伸,各个二级主题还可以依次延伸出三级主题四级主题等等。整个画面,可以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可以是有许多分支的溪流等,画面色彩缤纷,却又是条理分明。
        在小学低段数学的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真的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


        1、复习课中适当运用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我们首先要进行知识回顾,也就是要把近一周或几周学过的知识回忆一下。不管是一周还是几周的知识回顾,学习内容都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说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话归纳出重要的知识点,并罗列在黑板上或是纸上,让人一目了然。虽然,在复习的最初,教师会结合复习内容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概括,但是,大部分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还是需要学生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教师绘制思维导图的一级主题,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二级主题、三级主题等等。学生在补充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一次又一次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不管是一个人完成还是小组合作完成,在多次总结和概括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例如,一年级下学期的总复习,我就借助了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在第一单元的复习课中,我非常详细的教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并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老师给出的一级主题去补充思维导图。虽然我讲解的非常细致,作业要求也不高,但是,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勉强完成的学生也是一片凌乱,语言更是杂乱无章。也许是因为学生年龄太小,初次接触思维导图这种新型的学习工具而不太适应。复习第二单元时,勉强完成的学生也只增加了零星几个。当时感觉很受打击,甚至有点想放弃。就这样坚持到第四单元时,我惊喜的看到,大部分学生从无从下手已变得跃跃欲试,杂乱无章的语言概括也逐渐变得清晰而有条理了。果然,坚持就是胜利啊!
        2、复习课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低段学生最喜欢美术课,一有时间就在纸上画画涂涂,忙得不亦乐乎。对于枯燥又单调的数学复习课,学生则毫无兴趣,尽管老师设计了生动的情境,有趣的游戏,也只有少部分孩子参与互动,大部分孩子都只是勉强听个几分钟。
        结合学生喜欢画画,喜欢鲜艳的色彩这一年龄特点,在数学复习课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已学知识,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系统转变得更加直观化,而且运用的是他们最喜欢的画图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的“购物”这一版块中,第一节复习课我没有运用思维导图。因为与人民币有关的知识零且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知识的梳理与迁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画思维导图的作业,上课时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精心绘制的导图,并请全班同学进行点评和修正,整堂课学生兴趣非常浓厚,连平时作业拖拉的几个孩子都认真绘制了思维导图,并和小组内成员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对自身思维框架作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找到最佳的教学角度,有效地应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来梳理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我们复习课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