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路小学,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科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准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制定教学形式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当明确自身教学职责,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去教,努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精准教学;深度学习
科学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升的重要依据。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观念上缺乏一定的规划性、指导性,导致整个教学缺乏相应的精准性,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效性,因此,将“精准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就变得相当有必要了。可是,又该如何正确的认识和应用这一理念呢?
一、小学数学中开展精准教学理念必要性
通过实践调查研究,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内容失准、缺乏生动联系以及深度不够等问题。
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理解失准
所谓内容失准,即指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把控教学进度,片面的对一些概念、远离以及操作步骤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讲解。语言比较随意、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导致学生仅仅停留在浅层理解之上,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认知。
例如,在教学“面积”概念时,大多数教师会以学生身边的实物为例进行相应的解释和阐述,如,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等等。虽然刚开始学生能够理解,但是,随着知识水平的提升,他们很自然的就是将一些具有立体性质的图形产生疑惑,如苹果的面积又该怎么算、校园中一些不规则的建筑物,如假山、石碑等等。
大部分教师在讲解面积概念的时候,大多建立在一些本身就规则的图形之上,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虽然借助这些规则的事物进行讲解,更便于学生理解,但是更多的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利于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面积这一概念。
(二)缺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学生不懂得“融会贯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学生之间的问题。由于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学习地位,自然决定了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无可避免的被动去接受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能够准确的指导,才能让他们更精准地去理解数学规律之间的内涵和客观存在的规律,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不具备相应的关联思维,无异于教死书,学生只会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
例如,在教学完“20以内的数”之后,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流利的从1数到20,并且老师指出一个数,学生也会用木棒在课桌上摆出来。但是,随着数字的增大,却发现有的学生由于不懂的1捆火柴=10支火柴,进行灵活的替代,最终将火柴铺满了一整张桌子。
(三)整体教学目标的错位性
在应试化教育背景下,更多的教师将教学目标放在如何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种过分“重知识,轻能力”教学原则,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也是导致当前大多数学生呈现“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
基于上述种种现象,笔者认为巧妙借助“精准教学”理念教学是相当有必要的。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笔者将小学数学中的精准教学策略,分为以下三个维度:一是教学的准确性,二是教学的维度性,三是教学的融合性,旨在探索出一条更符合新课标背景数学教学的新道路,以助力小学生数学水平的科学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精准教学的几点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精准教学的目的则在于引导学生更深入、有深度的去进行学习,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精准教学必须掌握“稳、准、深”,只有引导学生更有深度的去学习,才能更准确的把握数学知识的客观规律,从而实现他们数学水平的科学提升。
(一)实践探究,精准施教
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上,部分数学教师在进行相关基础概念和内容知识点教学的时候,习惯“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和分析,习惯性以“习题练习”的方式去进行进一步深化学习。虽然天资聪颖的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其规律。但是,由于并没有更通透的掌握住其中的客观规律,导致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忘记,最终只能通过大量的复习和巩固才能达到完全记忆。而笔者所要阐述的一种精准施教方式,意在将基础知识点揉进学生的基因当中,使其成为一种可以随时反应出的一种本能,从而达到长久的习惯记忆,以避免多次复习现象的发生。
例如,在教学“东西南北”相关概念时,部分学生缺少方向感,若教师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很容易使其听得云里雾里,自然达不到长久记忆的效果。若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概念融入他们的行为意识,进行更频繁的神经刺激,必然会让学生形成更深度的知识记忆。如,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四个人为一组,给每个小组配置一个组长,并且给每个学生制定一定的编号,如1、2、3、4;由组长说出口号,如,1号学生站在北方的位置,2号学生站在南方的位置,3号学生站在东方的位置,4号学生站在西方的位置上,如是,进行随机游戏尝试,强化刺激学生的方向感,以加强他们对于“东西南北”方向认知。
此外,动手实践检验也是一种引导学生精准学习的关键方式。如,在教学《抛硬币》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抛出的硬币无论是有字的一面还是有花的一面都是有可能的”这一客观定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抛硬币的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要求同桌之间通过一边抛硬币,一边记录出现的结果,抛硬币100次,最后再进行数据整理,得出抛硬币花字和有字的一面出现几率都是随机的,各接近50次数。
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从而巧妙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样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实现了他们只是水平的提升,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二)引入生活,加强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宝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学生生活周边,有很多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事物,如,广告单页上的一些数字,各种各样与图形建筑物,高楼大厦、摩天轮等等。将生活气息引入数学课堂,其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深度的发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能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简单介绍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随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如“水中倒影”“镜中自己”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具体事例。随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出更多与自己有关的抽对称图形,如自己的影子,眼睛的两个镜片、两扇门等等。
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引导其将脑中的知识概念进行多角度的融会贯通,实质就是在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去进行学习探究,自然也就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精准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当明确自身教学职责,立足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制定教学方案,保证教学“稳、准、深”的科学开展,从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内容,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大数据支持下的小学数学精准化教学——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J]. 王逸骏.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9(05)
[2]“智”学“慧”教 “明白”课堂——基于数据分析的小学数学课堂精准教学初探[J]. 陈枫.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