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2期   作者:黄巧彬
[导读] 分层教学法是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实行差异性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九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
        黄巧彬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民族中学352100
        摘要:分层教学法是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实行差异性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九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基于此,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数学问题、课后作业以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优化数学教学的模式,以此提升九年级全体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引言:九年级的学生正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水平差异。针对这种情况,研究数学教学中应有分层教学模式的方式,是为了探索出具体的应用方法,以此发挥出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和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成绩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以下将从教学目标、数学问题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分析其应用策略。
        一、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开展分层教学
        基于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以及对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行为之前,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层级变化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最大程度上保障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具体而言,在日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成绩、兴趣偏好等进行详细跟踪和记录,形成一个数据详实、考察全面的调查表,并以此为基础,将综合能力处于同一层级的学生分为同一个小组,共分为三个等级,从而将其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为后续的针对性教学提供指导标准[1]。例如,在《概率进一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水平检测,了解他们对概率的认知程度,然后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接下来将这三个等级作为切入点,针对处于低层次的学生,设定目标为“扎实掌握概率的概念和基本规律,能够辨别概率问题”,针对基础中等学生设定目标为“能够通过树状图和表格计算简单的概率问题”,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设定“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概率事件,并能通过频率估算出其概率”。通过制定出层次递进的目标,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依据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实现有效学习。
        二、以数学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分层教学
        数学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它能以一种引导性的方式,推动数学课堂的发展。所以,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优化分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对课堂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分层设计,让处于每一个阶段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在保持兴趣的同时也能产生挑战欲望和成就感。详细地说,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设置问题,以任务驱动法带领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调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此来提升处于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学生的数学能力[2]。例如,在北师大版《二次函数》的教学中,依据上文中分出的层次,采取对应性的策略设计等级变化的问题。

首先,对于数学水平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设置诸如“‘2+3x2’‘y=x2-x3+18’‘y=-5x2+100x+12000’中哪些是二次函数?”让学生具备辨别二次函数的能力;其次,针对中等级别的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出如“假设圆的半径是2厘米,如果半径增加了x厘米,那么圆的面积就会增加y平方厘米,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树立起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对于数学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为了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望,可以适当增加问题难度,设置如“如果y=(a-3)xa-7是一个二次函数,那么a的值为什么?”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二次函数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分层,学生能够在符合自己数学水平的问题中,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等进行深入思考,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而维持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三、以课后作业为切入点开展分层教学
        数学是一门对实践能力和解题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所以课后作业就发挥出了绝无仅有的作用,它能够检验学生对概念、公式等的掌握情况,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使九年级学生群体中,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成绩都有所提升,教师就要在课后作业中实行分层设计,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接受程度,布置具有层次梯级变化的作业,以此达到良好的训练结果。具体而言,课后作业可以分为三个标准,以上文中提到的低、中、高为依据。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课后作业中应以基础知识为主,涉及一些生活实践作业,激发他们的兴趣;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应该在训练基础知识之上,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而针对高层次的学生,课后作业应该以综合性的问题为主,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例如,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课后作业设计中,可以按照三个层次来划分作业标准,针对低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为“找出生活中的特殊平行四边形,并说出是哪一种四边形,归纳出它们的特殊性质”;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为“在你的生活实际中找出菱形,求出菱形的面积”;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为“在生活中分别找出一个菱形、矩形和正方形,量出他们的实际数据,并画出缩略图,通过数据计算得出它们是菱形、矩形和正方形的证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深入生活情境中搜集图形知识,并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完成作业。
        四、以评价体系为切入点开展分层教学
        评价体系是分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衡量和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式,所以为了优化分层教学的模式,教师应该秉承着尊重个性、反思进步的原则实施分层评价[3]。比如,在北师大教材《圆》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应该关注处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评价方式。首先,对低层次学生要关注他们的进步程度、学习积极性以及对“圆”基础概念和性质判定的掌握情况;其次,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在考察时除基础概念之外,还要关注他们应用“圆”有关概念和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对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学生实施评价时,应该着重于考察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程度,全面分析他们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
        结束语:在尊重学生差异、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大背景下,分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和价值,而将其应用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为了增强九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目标、数学问题、评价体系等进行合理分层,从而制定出既符合个体特征又满足学生整体需求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李虎伟.全面发展理念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5):31-32.
[2]朱锦.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及其策略[J].甘肃教育,2020,(4):116.
[3]吴佩俊.浅谈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学周刊,2020,(10):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