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好技工院校语文课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徐艳
[导读] 本文重点针对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措施进行了探究,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胜任力,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徐艳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224000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要求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鉴于此,本文重点针对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措施进行了探究,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胜任力,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关键词: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职业素养
        语文学科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在全面促进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将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活动的改进和创新,真正彰显语文教学活动的价值,保障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真正实现预期的教学组织目标。
        一、明确技工院校语文的教学观念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近几年,技工院校学生比以前的学生知识更加缺乏、自我约束力更差、思想更复杂。校内各种方言都有;学生有事请假,请假原因、期限含糊不清;犯了错,写份检讨,把"检讨书"写成了"检查书";递交就业推荐表,"龙飞凤舞",关键要素只字未提。面试介绍自己面红耳赤,汗流满面;说话结结巴巴,细如蚊叫。对此,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遵循实用原则,从技工院校的学生实际出发,应该主动适应现实要求,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提高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要增强语文教学实用性、实践性,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走出"有知识,就有能力"误区,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客观科学的可测性,在接受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得到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陈述自己观点的灵活性,更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让人认可的职业能力,实现有效交流与沟通。
        二、探索技工院校语文的教学方法
        技工院校语文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听说读写一体训练。听说读写一体训练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实用语文和鉴赏语文的完美结合,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教材是围绕职业主题组织单元,以实用文本为平台,以语言运用案例为主体,以学生活动设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职业生活所需阅读、表达、沟通能力为教学目标。
        (一)实施自主学习,突显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欲望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总认为让学生自学就是浪费时间,根本没有意义。如: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学,自己便高高的站在讲台上,学生没有指导、没有方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学习,即便是理解了教材上说的是什么,也不会应用。这样的课堂的确是浪费时间。所以,教师要想真正实施自主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有关“通讯”的内容时,为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授课前,我首先向每个学生分发了2个通讯,让学生进行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对两篇通讯的语言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通讯的语言要具体,不要抽象,尽量少用形容词和数字,可以多用动词和群众语言;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了通讯的写作格式;接着在我介绍完通讯的类型之后,我又让学生对给出的两个通讯的类型进行了判断;最后让学生明确了通讯是一种比信息详细而深入的报道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文体。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分析通讯的语言特点,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探究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融入职业精神。
          教师在明确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重点的基础上,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良好融入职业精神培养,确保学生结合语文知识内容形成对职业精神的深入理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分析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尝试引入情境创设法、角色演绎法、模拟实践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在多种教学方法整合应用的前提下辅助学生理解职业精神和感悟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技工院校传统语文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生活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各方面原因,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进行沟通。比如,讲授《故都的秋》一文时,笔者提问:北国之秋有何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北国秋景来表现故都的秋味、秋色呢?没有一个同学能很好地回答出来。其中的原因就是学生未能体察景物描写中所浸润的感情。作者不写故都的名胜古迹,也不写故都众多的自然风光,而着力去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景象。这并不是因为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不能代表故都的特色,而是因为它们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而且秋色也较为艳丽,不能很好地表现作者沉静、寡淡的心境。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生活中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
        要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树立“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往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上靠,尽可能地创造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景,指导学生多观察生活、联系生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探究、体验机会,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跨越百年的美丽》时,请学生谈谈对居里夫人的认识,有些学生会描述说居里夫人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发现放射性元素镭、钋,并因此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有些学生描述说居里夫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强,留给女儿的物质财富并不多,并成功引导女儿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为了生活”
        语文教学目标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正是基于这一点,第六版《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班级秋游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何组织烧烤活动,有些学生提出制定详细通讯录便于彼此联系,有些学生则考虑到下雨的应对计划,也有些学生出于环保角度主张无烟烧烤。由此可见,集体活动能够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可将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引进到课堂中,增强学习效能。基于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应该着眼于“为了能更好地生活”,从学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避免课本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脱节。
        生活离不开语文,要想实现语文生活化,一方面要从“教”的角度转变观念,整合教学资源,发掘生活资源,构建生活性的课堂;另一方面,要从学的角度给学生以最大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和感悟,在生命的灵动中形成高尚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毅.中职中文教学实效性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9).
        [2]陈继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
徐艳  1973年10月  女 汉族 江苏省盐城市  本科 讲师  语文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