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旭锋
汝州市河道管理所 河南汝州467599
摘要:我国的土地面积世界第三,在这片土地上有多种不同的用地,有林业,农业,山地以及沙漠地,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决定了对于水土用途,如何保持水土监测以及成为当代一个研究的方向,也是一项基础的监测性工作,可以为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的技术支持,同时对于我国的水土事业也可以起到推动作用,结合我国历年来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水土监测做一个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发展历程探讨
1、前言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于水土流失现象关注越来越高,更多的专业人士提出了水土保持监测的治理理念,可以通过各项监测来观察水土流失的规律,并进行总结归纳,然后针对问题所在实施科学治理手段,及时的治理和预防水土流失现象,在维持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的水土情况。近年来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对水土流失现象的治理总结了出一套治理理论,通过下文概述。
2、建立区域动态监测机制,打造良好生态系统
通过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区域内水土实施动态化监测,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监测到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具体情况,然后实时对情况进行分析,科学合理的制定水土计划,解决水土流失的现象,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区域内规划好动态监测,科学合理打造生态系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的西部通过对水蚀的面积进行广泛的人工调查,对于水蚀的分布区域和水土流失情况做了一个摸底调查,大部分的数据表明长江、黄河重点治理区域的水蚀情况严重。在八十年代,我国就建立了地面监测加遥感技术相结合的监测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基本覆盖了全国的水土监测,对于各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我国的水土流失规律有了一套完整的监测机制。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就已经用遥感影像技术开始对水土流失现象的水蚀和风蚀区域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划分,使得区域动态监测进一步提升了,这也为我国预防水土流失导致的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的检测环境[1]。
3、实施典型实验贯彻,探索水土流失规律和治理手段
在我国现有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中,实施水土流失典型实验检测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监测手段,目前主要包含流泥沙监测以及小流域综合试验区两种实验对象,通过实验对象总结了水土流失的一些基本规律。流泥沙监测是由两部分组成,径流监测区和流泥沙收集器,这两部分一般是设置在不同的坡度和土地类型上,主要的监测目标是水土流失情况,地面污染程度以及产沙情况,包括水土保持基本情况。而小流域综合试验区的话,基本是由一个控制站加上改区域内的集水区构成的,能够监测到区域内的降雨数据情况,这些数据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的分析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同时区域还设有控制站测量等设施,可以更好的观测到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2]。
在我国的七五规划期间,针对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区域,我国组织了大规模的科研攻坚力量,为了改善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在十一个综合实验示范区建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主要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及黄土台塬区3个区域为重点监测对象[3]。这些监测对象区域内,为了改造利用黄土高原独特的坡地资源,通过监测为主,改造为辅的手段,有效的控制住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提高区域内土地利用率,用现代化治理手段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农业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途径,建立特色的黄土高原土地经济。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中科院成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探索我国水土流失的规律,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现有近80多个生态系统试验站,这些试验站肩负着区域内水土流失监测的重任。
4、水土流失的有效调控方法
据科学研究报道指出,控制水土流失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大力的种植树木,通过植被来达到控制的效果,该方法已经在很多个国家实验过了,在我国上个世纪中期,也通过该方法来解决区域内水土流失的现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地质环境都不一样,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水土流失以及国家经济情况来说,种植树木的方法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非常特殊,在该环境下对于环境治理以及水土流失现象的处理方法较为简单,但是有关植被治理的手段还是受到普遍的推广和科研,基本覆盖了我国境内的所有省市。植被治理手段在早期基本以实验监测为主,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林冠对于降雨的影响,可以通过树木来减少雨水对于土地的侵蚀现象,从而达到稳固的效果[4]。
多年的植被治理发现,通过植被来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已有的数据表明,植被的覆盖可以减少雨水侵蚀,提高土地的稳固,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影响,以及植被人为种植的因素影响,在不同的地质下,植被的生长速度以及覆盖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地下根系分布层。因此如何进一步的研究植被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就显得额外重要, 另一方面针对于植被与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且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关系模型,对于推动植被覆盖下土壤侵蚀的研究向定量发展也具有非常标志性的内涵与意义。
5、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与培养公众水土保持意识
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做到经常性的出示相关水土保持公告,致力于培养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自从《水土保持法》 出台之后,多数社会公众朋友与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也都希望着能够清晰的了解到相关单位正式出示的我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因为这也恰恰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当重视的问题,更加是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需要密切关注的一项大事。目前情况来说的话,主要是形成了以“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站” 为首,在加上部分流域机构与地方水土保持网站以及“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网” 等其他具备专业性质的网站共同组建的网络化服务信息体系。通过各个平台的用心经营,一起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具有准确性、快速性、实际性的有效信息,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三项权利,即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另外平台上也具备了在线服务系统,可以让群众与相关单位保持联系沟通,比如留言信箱、互动论坛、调查调研、投诉与建议等互动栏目,就大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相关单位可以及时的了解到群众的真是想法,也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果,也使得服务的形式更加具有多样性。与此同时,群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到最新的水土保持空间数据与水土保持工作情况统计,还可以有效学习到关于水土保持基础知识。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得,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水土流失的现象,以及各种治理水土流失的监测机制,加上我国历年以来的水土保持监测发展过程来更好的改进现有的治理手段,能够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治理水土流失的现象,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治理的手段,减少土地上的水蚀和风蚀现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我国的土地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监测机制。
参考文献:
[1]雷磊, 刘士祥, 王少军,等. 新技术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科学与信息化, 2020, 000(006):P.192-192.
[2]马廷福.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内容及方法探析[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 No.588(07):39-40.
[3]周卫超. 探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J]. 农村科学实验, 2020(7).
[4]王世雷, 宋伯岩, 周宁,等. 关于区县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内容与改革的思考[J]. 中国水土保持, 2020, No.454(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