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2期   作者:金捷
[导读] 城市河道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而且还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
        金捷
        上海汇胜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5
        摘要:城市河道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而且还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当下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将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治理当中,为城市河道的景观改善提供新思路,继而为城市河道景观寻觅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河道;共生理念;景观设计
        引言
        在城市的规划中,城市河道的建设尤为重要,其不仅能够为城市的防洪排水提供帮助,还能够为城市建设带来观赏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我国城市建设中大多使用了钢筋水泥,自然生态的景观日益减少。城市的自然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城市河道,对城市的生态平衡进行稳定、对城市自然环境的改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1共生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手法
        1.1主客体共生———生态多样性提升
        人与技术、自然的共生强调自然作为地球的主体,人作为客体,人利用技术构建的城市作为客体侵入自然发展,会使自然遭受破坏,因此需要人与技术、自然的共生,使得城市与自然实现共生,即在城市中提升生态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因此提出提升生态多样性,实现主客体共生的手法。主客体共生的主要方法是将传统的城市河道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将其改善为既具有生态防洪作用,又能提供人与动植物、周边环境和谐相处的场所。首先,依据生态设计的原则,在河道中构建植物缓流净化系统,通过构建水生植被群落、水生动物种群进行河道水质改善,通过利用具有发达根系的植物打造护岸耐水湿植物群落,可实现护坡固土,利用食藻虫培育技术、微孔曝气增氧等生态技术改善水生态环境,净化水体。其次,设置弹性驳岸空间,在河道两侧设置临时可被洪水淹没的预留二级挡墙区,可与湿地、滩涂综合设计;或多样化处理高差,设置观景台、滨水台阶等。因此应当提升河道景观的生态多样性,通过构建植物净化系统、弹性驳岸空间、实时河道监控系统,使污染后河道景观能进行污染水质的自我净化消解与存储利用,并形成适应于水位升降的动态景观和水陆交错区驳岸的共生河道景观,同时可以实时监控河道水质、人与动物在河道中的活动行为等,通过检测系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河道景观中主客体共生的实现机制。
        1.2时间共生———灰空间功能改造
        城市中河道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周边各类居民的集会、交流、娱乐、休闲、观景等不同行为活动,大部分河道处于道路与居民楼的交汇处,位于城市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起到过渡作用,称作灰空间,如立体交通下、社区一角、建筑周边等,容易出现河道空间功能不足,缺乏足够的功能设施用以提供周边居民开展各类活动。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强调站在时间的视角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关系,从时间序列上归纳出对于人们历史行为、现代活动和未来空间的模式,并运用到城市灰空间功能改造中,实现时间共生。时间共生的主要方法是最大程度利用河道周边现有资源,设置时间序列和各类功能空间,结合周边各类居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与行为活动,设置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生活空间功能,如早上六点老人晨练以及学生上学接送、七点到九点上班高峰,九点到十一点的休闲散步、青少年活动等,在河道中设置快速通行步道与慢性游憩道、休憩座椅、文体娱乐广场、创意舞台、亭廊休憩小栈等,提供不同设施,满足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使河道成为连接居民的私密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性灰空间。


        2目前我国城市河道景观存在的问题
        2.1生态功能减弱
        城市河道治理常采取河床截弯取直、底部基础硬化、钢筋结构护岸等方式,虽能快速有效塑型,但却使河道变得平直生硬,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阻隔物质能量循环。
        2.2水质污染加剧
        部分城市河道紧邻居住区,且水网分布不均,水动力不足多呈静止状态,溶解氧含量较低,传统的喷泉设施无法兼顾景观和增氧功效。虽然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已通过市政管网截污排出,但仍有余量或偷排汇入,对河道水质造成冲击影响,长期累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不利于滨水动植物生存,同时也影响周边居民的直观感受。
        3共生理念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环境共生
        人与自然的环境共生,这是在河道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一个良好的共生环境是河道设计的基础。环境共生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为所有因素相融合提供解决办法,生态设计在这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河道本来是维护生态平衡、联结自然的关键纽带,也同样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产生着关键影响。同时城市河道也是人类文化和自然生物的聚集地和栖息地。但是由于早期缺少生态保护概念,对城市河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且这一行为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没有把城市与自然当成共同体,而是有意识地割裂了彼此的联系。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希望改善这一现象,希望将城市河道这一重要空间与自然紧密相连。在基于环境共生理念对城市河道进行设计时,首先要体现其自然性,尽可能地保持原有河道的形态与走势,保证河道景观最初的边界。保持边界不代表城市与自然划清界限,而是要让城市边界慢慢过渡到河道景观,使二者融为一体,使河流渗透到城市中。植物是营造河道景观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多栽种适宜于当地生长的沉水、浮水、挺水植物,这对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作用。在保证水生和河道消落带植被有良好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再进行功能性设计,使河边步道、观景平台等融入自然当中。在确保河流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人为创造一些停留和休憩的空间。
        3.2人文共生
        人文共生理念不但指人文精神的共生,也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共存。这种文化共生主要指的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历史的文化背景深入挖掘适合当地的人文素材,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将二者融合为一。城市河道治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居民是河道景观的受众群体,而它最终也要服务于城市居民。如果只是追求外在表现,而不考虑当地的人文特点,其结果一定是失败的。人文共生就是在内外文化的融合与实际使用中寻找一个临界点,追求两者的平衡,体现真正的人文精神。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要根据城市的地域特点,进行历史文脉的发扬。可以通过提取当地传统文化符号,将符号融入周边地区的开发规划当中,可以最终呈现出的河道景观与城市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在使用功能上,对于不同河流段落进行使用者调查分析,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实际需要,对空间进行合理地划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功能需求。
        结束语
        环境共生、人文共生二者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相互贯穿相互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的状态。合格的城市河道景观必须将可持续性、生态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我们要在尊重借鉴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河道景观的价值,将不同学科领域的概念相融合,通过多维的角度与立体的方法对城市河道进行更好的规划和布局。
        参考文献
        [1]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01):6+8+7+9.
        [2]崔天娇.基于环境共生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刘京婧.初探生态视角下的河道景观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