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摄影艺术与群众文化的联系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4月   作者:杨华
[导读] 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迅速,业余爱好活动也越来越多。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社会大众的物质文明也有了迅猛的发展,这一点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

河南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杨华  450000

摘要: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迅速,业余爱好活动也越来越多。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社会大众的物质文明也有了迅猛的发展,这一点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作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摄影艺术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的促进摄影艺术的普及,我国必须要立足于群众文化发展的实质要求,将摄影艺术与群众文化相联系,更好地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关键词:摄影艺术;群众文化;联系
        引言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需要多种传播路径来得到发展。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具有保存、传播、审美及促进等功能,正确地开展摄影活动,能够使社会群众对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根据人民群众的广泛需求,大力推广摄影艺术的发展与普及,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1摄影艺术的特点及发展分析
        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摄影艺术的独立性相对比较强,这种艺术形式主要以创作主体的艺术创作为切入点,其中,创作主题的创作历史比较长,同时在该行业的经验比较丰富,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摄影艺术中所涉及的摄影主题不再以人为核心,而是关注设备及摄影装置的研究,以此来更好的实现有效的创作和创新。摄影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相对比较长远,其中摄影设备和摄影装置的发展与成熟为推动摄影艺术的进一步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体照片、技术相纸摄影技术的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摄影艺术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学术界在对摄影艺术进行分析时直接将摄影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摄影开始真正的走向人民的生活之中,摄影技术的普及性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为丰富人类文明生活实践和精神文化享受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2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物质需求的水平不断提高。由吃饱饭到更多的精神需求的转变,促使相机等现代产品走入各个家庭。相机的广泛推广势必会推动广大人民对摄影文化的关注以提升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由此摄影艺术的发展与其走进社会大众生活变得越发重要。
        1.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具有记录的作用。群众文化具有普遍性、开放性、与其更加贴近与生活的特点受到社会群众广泛的接受和喜爱。摄影设备的普及使摄影艺术更加贴近于群众文化普遍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能够更积极地拍摄更多摄影作品,并开展摄影展,摄影交流会等活动不断推进摄影文化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相机来定格时间,记录生活。
        2.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具有传播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与开放的国际背景,使各民族与社会群众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群众文化与民族文化得到长远的发展,同时使摄影文化的提高也获得机遇。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摄影不仅能起到定格时间和记录的作用,更能促使人民通过照片等形式进行交流和传播,使群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传播的媒介。由此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传播群众文化和推动群众文化的传承与进步都有深远的影响。
        3.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具有认知的作用。但从摄影艺术来说,好的摄影作品应当更加贴近与反应社会群众的真实生活,向人民群众传达更真实艺术情感,并引起人们的共鸣。摄影艺术开展的群众化,会使人们能够更加准确、生动的感知一些日常忽视的人和物。改变对世界不好的认知与错误的自我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3优化措施分析
        3.1联系生活,科学取材
        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首先应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数码产品开始配备摄影功能,摄影的魅力也逐渐展现出来。但是,将食物直白的表现出来并不是摄影的目的,也不能被称为摄影艺术。真正的摄影是通过镜头显现出文化和情感,这就需要摄影者具备一定的摄影技巧。摄影者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摄影技巧。在实际生活当中,专业的摄影师数量不多,大多数摄影者属于业余摄影师。在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后,摄影者需要让自己的摄影作品与生活联系起来,推动摄影发展的同时,自身认知能力与感悟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此外,摄影艺术还需要科学取材。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而言,取材的重要性与摄影技术不相上下。很多情况下,科学取材能够弥补摄影技术的不足。因此,单纯得深入生活远不能让摄影作品富有感染力,摄影者需要在确定摄影主题后,分析主题,选取符合主题的内容,明确摄影目标。这样的摄影作品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3.2合理安排,丰富形式
        摄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有规律可循,因此,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也需要遵循摄影艺术规律。尤其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遵循摄影艺术的规律能够让其充分了解摄影艺术表现形式,继而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在作品创作当中。因此,合理的安排摄影布局是摄影的基础。这种摄影布局的合理安排包括表现形式、拍摄事物等多因素。同时,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摄影也更加贴近于生活。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开始利用摄影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网络也成为摄影艺术的最佳发展推动力,摄影爱好者可以将自己的摄影作品放到网络平台,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3.3加强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为了更好地在群众中普及摄影艺术,作为群文工作者,自身必须掌握专业的摄影知识和过硬的摄影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连群文工作者对本应掌握的摄影知识都一知半解,那就很难指导一群摄影爱好者,引导他们更加热爱这项艺术了。文化馆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摄影培训班,邀请知名摄影家到文化馆讲学,交流专业经验和技巧,以期提高摄影水平。还可以倡导他们深入群众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身的创作水平得到提高。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组织、举办了四十场摄影公益讲座,重点讲授摄影的入门知识,包括相机的操作、成像原理、快门光圈等,系统讲解摄影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技巧,让小小一台相机玩出千万变法,记录大千世界。
        3.4宣传普及,掌握技巧
        1.选材。对于摄影来说,选材成功了就成功了一半,除了上文所说的宏观层面的选取接近社会生活和时代的素材,还有,微观层面的选取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将镜头对准媒体关注的地方。2.构图。构图是使摄影画面和谐的重要因素。掌握一些构图法让不同题材的作品更好地反应作品的内容。例如:三分法构图用于拍摄人物和风景;对称法用于拍摄对称的事物和一些特殊风格的物品;对于一些立体的宏大的物品要注意前景与纵深感等。3.色彩。色彩是摄影作品的“眼睛”,不同的色彩,就有不同的“神韵”。在摄影色彩的搭配上,要注意目的性、整体性、节奏感与色调搭配。例如:反应热情与张扬主题的作品要以暖色调为主而反应清爽与平静的作品要以冷色调为主、反应宏大的事件使用色彩饱和度高同时明度低的色彩运用一般更好等。4.处理。一个好的摄影作品一般离不开后期的艺术加工与处理,艺术处理是使摄影作品出彩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专业水平一般不高的人民群众,在艺术处理时首先要扎实技术基础,先不要谈风格、谈思想,掌握一些PS等软件的应用基础。然后再在心中形成处理思路,“胸有成竹”,,例如:思考作品曝光度是否充足。最后再调整光和色。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走创新之路。
        结语
        摄影艺术的群众文化创新,不能偏离群众,也不能忽略摄影技术,把握好二者关系并应用于实践,才能让摄影艺术在群众生活中开花结果,带来摄影艺术的繁盛,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琳.小姨摄影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关系[J].大众文艺-群文论坛,2018(15):10.
[2]林颂.关于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中国民族博览,2018.(09):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