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   作者:董昌娥
[导读] 目的:研究儿科患者运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效果
        董昌娥
        沂源县妇幼保健院  山东沂源 256100
        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患者运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选取儿科患者,病例数9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3月~2020年8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45例)与对照组(n=45例),组别不同运用的护理对策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需要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运用静脉留置针护理的观察组儿科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率77.78%,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提升儿科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效果,本次研究对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结果显示患者穿刺成功率明显提升,静脉炎、皮肤过敏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
引言:本次研究需要选取部分儿科患者,运用不同护理方式并分组对比,以此来探究最佳护理方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需要选取90例儿科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3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8月。对照组(n=45例)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患者年龄≥1.5岁,≤10岁,平均年龄(6.35±1.23)岁,患者男女占比25例、20例;观察组(n=45例)患者需要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患者年龄≥2岁,≤10岁,平均年龄(6.78±1.65)岁,患者男女占比26例、19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度低(P>0.05)。纳入标准: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均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排除标准:不能全程参与研究者;精神、严重心脏类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儿科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即用药指导、环境护理等。
观察组儿科患者需要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具体实施如下:(1)血管与静脉留置针选择,护理人员需要做好输液计划,避开瘢痕、炎症处皮肤,尽量选择粗细适中、弹性高、血流量大的血管,如耳后静脉、正中静脉等。静脉留置针结构复杂,包括肝素帽、针翼、针芯以及小夹子等,型号存在差异,护理人员需要依据儿童年龄、血管情况挑选静脉留置针,一般常用24G。(2)穿刺与固定,穿刺前需要辅助患者取合适体位,若是穿刺部位在头部,需要辅助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确定穿刺血管后,用垫付消毒穿刺处皮肤,范围>5cm,进行静脉穿刺[1]。穿刺时先旋转取下肝素帽,以食指、拇指作为留置针软座取下针尖保护套,呈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少许推送软管,退出针芯后,再次推送软管,打开调节阀滴液。最后,将无菌敷料覆盖于留置针表面做好固定工作,并在头部环绕两圈透气纱布,在无菌敷料处注明穿刺日期、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家属穿刺期间若出现渗血、渗液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切忌让患者抓挠留置针。(3)封管技术,封管方法直接影响封管效果,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多运用负压封管法,需要抽取封管液3~5ml,先注入2~3ml于输液针头处,剩余封管液推注时需要波动针头,从而使管腔内充满封管液。此外,推注封管液时注意速度要均匀,避免出现凝血堵管情况[2]。(4)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穿刺技术、沟通能力,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若出现穿刺失败情况需要由其他护理人员接替进行穿刺,同时安抚患者、家属情绪,避免出现护患纠纷。对于高热、躁动患者必要时需要使用约束带,进而提升穿刺成功率,输液期间加强巡视频率,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静脉炎以及堵管等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科患者观察指标为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为提升研究数据准确性,将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分为计量和计数数据,并纳入计算机软件SPSS?22.0中,以此完成相关内容的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表达、t检验。而计数治疗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n(%)表达、X2检验,观察指标中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数据比较存在差异说明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达。
2 结果
表 1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对比(n/%),(x±s)

如表二所示,观察组儿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儿科为综合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重要负责诊断、治疗婴儿、儿童疾病。目前,我国提出二胎政策,儿科收治的患者不断增多,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临床治疗儿科疾病多需要进行静脉穿刺,而患者年龄比较小,血管比较细,穿刺时配合度低,在实际穿刺时容易出现“走针”情况,需要反复穿刺,不仅会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患者、家属情绪[3]。
为降低穿刺疼痛,提升静脉留置针使用效果,本次研究对儿科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率77.78%,组间差异显著(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4.44%,皮肤过敏发生率为2.22%,堵管发生率为2.22%,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56%,皮肤过敏发生率为6.67%,静脉炎发生率为4.44%,堵管发生率为4.44%,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说明对患者实施静脉穿刺护理可以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出现。主要因为该种护理方式在穿刺前会做好穿刺计划,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弹性高、粗直血管易穿刺,穿刺成功后用无菌敷料、透气纱布做好固定工作,避免脱管、渗液等情况出现,严格按照封管要求进行封管,合理控制封管液推注速度,防止出现凝血堵管情况。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增加病室巡视频率,告知患者家属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注意事项,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家属满意度提高。
    根据上文所述可知,对儿科输液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护理,会提升穿刺成功率,减少对患者带来的痛苦,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尉娟,李晶. 追踪方法学在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7):125-126.
[2]陈丽君,李爱求,张雯娟,陆群峰. PDCA循环法在儿科门诊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01):186-188.
[3]周晓庆,王瑞瑛,张雪静. 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2):138-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