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淼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实验小学 461100
摘要:美育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模式。重视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拥有美的情操和高尚的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个人修养,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借助习作教学的育人功能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鉴于此,文章将探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美育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美育教育
小学生对美的认知还不清晰,教师利用习作教学,引入生活事物,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同时,习作教学内容也能就此拓宽,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字之美,有利于提升习作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收集习作出素材,分析习作材料,多赏析优美的佳作。
一、积极丰富小学作文素材,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习作内容不是凭空捏造的,是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小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教师就要重视组织学生多收集一些作文素材,可以是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可以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积累的阅读写作素材。只有不断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学生才能从大量的素材中找到共同点,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美[1]。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写景,可以先引入关于圆明园的写景文章,让学生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写的?教师还可以在讲述对应内容时,插入真实的图片,如佛香阁、昆明湖、万寿山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将真实的景物与文字描述互相对应。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中的过渡句子。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些过渡句通俗易懂,也能够避免词汇多次重复使用,读起来别具美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到某一个景点去玩时,会先游览什么,后游览什么?
二、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以写作素材分析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美
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同的人对美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准确描述抽象的美,学会深度理解素材中蕴含的美,就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文章中在哪一个部分中体现出了美?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辨别,学生才可能认识到真正的美。
比如在部编版三年级《那次玩得真高兴》这个习作主题中,要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以此玩得高兴的事情,如:和同学一起打游戏,与家长一起逛动物园,或是游戏场去玩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确定写作内容,然后再让学生相互说一说为什么去做这些事情会觉得很高兴。之后再让学生观察教材内给出的范文,进行仿写,然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换习作,让同学帮忙改进作文中的不足。学生在参考范文,帮助其他同学修改文章的过程中,就在逐渐强化自己对美的认知。
三、强化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将美育教育渗透到习作教学中,就需要强化小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所有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深度解读习作素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教材中给出了一篇描述鲸的范文。教师通过讲述范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就可以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时,学生的审美认知就能不断提高。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中一百六十吨。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这一段话中用列数字的方式形象准确的描述出鲸的体重和长度,让学生在脑海中可以想象出鲸的大概形象。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对应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作手法,去强化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四、优作赏析,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美表达美
要学会创造美,发现美,就要学会欣赏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佳作,让学生分析佳作的词汇表达,内容结构,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美,表达美,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导入《回乡偶书》这首诗,让学生体会世事变迁的感觉。之后再通过对比分析关于家乡的优秀作文,比如《月是故乡明》、《乡愁》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发现美词佳句,再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家乡的美。如此一来,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审美水平都可以就此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启发学生审美认知,强化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习作教学中引入生活内容,借此丰富小学作文素材,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可以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素材,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美;可以重视提升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还可以多开展一些佳作赏析活动,鼓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晓红. 小学语文习作育人价值的实现研究[D].山西大学,2020.
[2]周明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美育的途径分析[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0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