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探究 曹晓建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曹晓建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安全的辨别能力,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我国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针和教学目标发生了积极变化,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

曹晓建   浙江省温州市上戍小学  32501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安全的辨别能力,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我国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针和教学目标发生了积极变化,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安全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085-01

        近年来,小学阶段安全事故每年都有发生,为了响应素质教育政策,多地小学都增加了学生的娱乐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也逐渐增多,在无形中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小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开展安全教育。
        1.《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的意义
        1.1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习惯行为养成教育占据很大比重,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与安全教育有着密切联系,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良习惯成为了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因,比如在楼梯间追逐打闹促进了踩踏事故的发生,闯红绿灯导致出现的交通事故,不听父母、教师劝告而出现的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事故,所以在《道德与法治》开展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行为引导。
        1.2有利于学生提升道德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安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之一,随着安全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是非判断能力、安全辨别能力,从道德层面来约束自己,避免作出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也能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将自己的良好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其他同学,实现整个班级的道德提升,促进个人良好发展。
        1.3有利于学生提升法治意识
        道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另一重要组成内容,安全教育不仅需要从道德层面展开,还需要借助法律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阶段做出了有违法治的事情,将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安全教育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懂得自身受到伤害和损害时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也懂得在生活中不要做出违法的事情,这样一来便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借助案例,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安全教育一直处于比较鸡肋的情况,大多是被挂在口上,教学模式往往比较落后,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应该借助生活案例,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身边的案例中重视安全教育,进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别伤着自己”这节课中, 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受过哪些伤,问学生“在放学和上学的路上遇到过哪些危险?”学生甲说“上学路上被狗追过。”这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危险提问学生“遇到狗追怎么办?”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千万不能看到狗就跑,因为越跑它越追着你咬,相反不要招惹狗,还需要判断周围所处地方,是否有便利店等门面房迅速躲起来。为了让学生重视起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问题,教师可以搜集近几年“学生被狗咬死”等案例,导入到课堂中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
        2.2加强师生沟通,提高安全教育普及率
        小学生正处于发育关键时期,对所有新鲜事件都有着好奇心,而且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自己的好奇心,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好奇心背后的危险性并没有认知,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在河边戏水,却不知道溺水的危险,教师作为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之一,对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着准确把握,可以有效通过师生沟通来让学生意识到“戏水”是存在安全危险的,这样一来学生在生活中做事前会首先考量“安全性”。再比如还有的学生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甚至构成了“霸凌”,但是施暴者并没有当回事,而受害者更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长此以往会造成极端事件的发生,这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及时发现班级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并进行良好的沟通,同时还可以借助家校联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和恶性发展,为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
        2.3开展教学活动,普及学生安全知识
        在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安全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不断检验和实践,更好地让学生将安全知识纳入脑海。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每单元课程结束后,开展“知识竞赛”活动,题目可以是选择题、多选题、判断题等等,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将安全教育类时事热点及时传达给学生,更新学生的安全知识库。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小礼品,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危险因子提前扼杀在摇篮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雅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浅探[J].新教师,2019(11):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