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措施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降低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期   作者:蒋楚婷
[导读] 目的:通过对女性病人妇科手术整体流程分析研究,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
        蒋楚婷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
        
        [摘要]  目的:通过对女性病人妇科手术整体流程分析研究,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从而达到预防妇科手术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66台妇科手术,腹腔镜,宫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总计66台,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33台进行护理干预为观察组,33台进行传统的手术术后患者护理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观察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为0,很明显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手术时间,患者凝血功能,年龄,其他合并症,均是导致患者在妇科手术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干预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在妇科手术术后的形成。
        【关键词】血栓形成,妇科手术,护理干预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DVT)是妇科手术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栓子一旦脱落,随着血流将会到达心肺等器官,血栓无时无刻都在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预防DVT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通过对,我院2020年11月至12月所有妇科手术患者66例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妇科手术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台妇科手术进行对照分析。其中33例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作为观察组。另外33例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操作,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在17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岁。其中子宫脱垂患者5例,宫颈息肉12例,卵巢良性肿瘤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5例,子宫肌瘤7例。对照组评均年龄43.1,其中子宫脱垂3例,宫颈息肉9例,卵巢良性肿瘤11,卵巢巧克力囊肿6例,子宫肌瘤4例。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术前患者健康教育,术后给予双下肢按摩及气压治疗,早期下床活动等宣教。
观察组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
1.2.1.术前宣教
在进行术前宣教时告诉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行程过程。妇科手术体位截石卧位的特殊性,均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因此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时,应以正确的心态看待。术前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帮助患者进一步了解自身疾病,提高预防意识其他并发症的意识。
1.2.2术后予以患者肢体活动护理干预
在患者术后麻醉消失前对下肢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待麻醉完全消失且患者恢复意识后,患者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进行主动下肢活动,术后早期辅助患者下床活动,不能下床患者给予床上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肢体活动需保证在患者耐受范围内。
1.2.3.心理干预
妇科是女性患者心思细腻,容易紧张。手术前后均会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和恢复效果,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耐心沟通和交流,掌握不良心理情绪产生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疏导,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信心和康复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1.2.4.医用弹力袜
对有中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在没有禁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压力、长度、型号,术前就开始使用弹力袜,术中、术后继续使用。护士随时观察穿着情况,保证穿着有效,避免局部压疮,穿弹力袜过程中仍需进行系统的肢体活动与锻炼。
1.2.5.气压治疗仪
术后应用气压治疗仪,妇科手术姿势及女性盆底血运丰富的原因像患者进行宣教,的以配合,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使用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及肢体末梢情况。
1.2.6抗凝药物应用
根据医嘱对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密切观察有无异常出血情况。
1.2.7D-二聚体检测
血液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的标志。发生静脉血栓,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术后第1、4天检测D-二聚体水平。
1.3评价标准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一周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情况,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为,下肢肢体出现肿胀、胀痛,浅静脉扩张;超声多普勒检测仪来判断静脉最大流出率;双攻彩色超声多普勒可显示静脉腔内强回声和静脉不能压缩或者无血流等血栓形成的情况;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可以对静脉充盈缺损的形态进行显示,而几种检测方法都可以用于诊断静脉血栓。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数据信息采用的都是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进行分析和统计的,其中计数资料检验是用x2来进行检验的,而计量资料采用的t值进行检验的,在p<0.05的时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例,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而观察组没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说明,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当下,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均发生明显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加重视自身健康及病症治疗,妇科手术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这主要是由于妇科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伤到静脉血管壁,加之血液的高凝、高粘稠状态,且术后需卧床休息,下肢在长时间静置状态下肌肉逐渐松弛,致使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最终引发下肢静脉血栓,以往临床中并未重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使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好转速度较慢,危害患者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随着临床护理理念的逐步深入,护理干预的应用为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改善带来新方向,极大的改善了静脉血栓症状,促使患者病症好转并康复。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经护理干预下妇科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改善更为理想,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综上所述,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病症的同时,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早日回归社会生活,可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侯郦,吴治敏.综合干预措施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04):90-92.
[2]丁海玲,余艳.综合护理对妇科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4):106-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