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及 MRI 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对比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期   作者:谭新
[导读] 目的 分析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
        谭新
        邻水县中医医院 放射科  四川广安   638500
        【摘要】目的 分析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0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FNH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期间,对其分别实施CT、MRI影像学检查,以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CT检查及联合检查的检出率。结果 MRI检查、CT检查准确率分别为73.33%、96.67%,MRI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联合检查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CT检查的73.33%(P<0.05)。结论 实施CT与MRI诊断FNH,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而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因此在诊断FNH时,可采纳MRI诊断或联合诊断,其价值更加显著。
        【关键词】 CT;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主要由肝脏良性细胞所导致的增生结节,诱发机制与血管异常、肝脏局部组织损伤、血栓存在密切关系,属于占位性病变。临床研究发现,由于FNH与肝癌症状较为相似,使其在临床诊断中存在一定差异,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诊现象,而肝癌属于临床恶性肿瘤之一,其给患者带来严重心理负担,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加强对FNH的诊断准确率,严格规避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进而为后期治疗奠定重要基础,规避对患者健康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完善,最新研究发现,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FNH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规避漏诊、误诊等现象发生[1]。鉴于此,本文选取FNH患者实施CT、MRI诊断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30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FNH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期间,对其分别实施CT、MRI影像学检查,男女比例为:16:14例,年龄为24—76岁,均值为(47.14±3.54)岁。排除标准:(1)入院检查肝功能异常;(2)既往存在肝炎病史;(3)既往存在酗酒病史;(4)具有肝硬化诊断或胃肠道肿瘤诊断病史;(5)伴有肝脏外伤或肝脏手术史。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临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FNH患者;(2)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均符合影像学适应症;(4)未存在意识障碍,具有较佳的沟通及配合能力。
1.2方法
CT扫描:患者在检查前需禁食禁饮8—12h,协助其取仰卧位,将CT扫描层厚设置为5mm,对患者膈顶至肝下缘予以平扫。平扫后设置扫描层厚为3mm,在患者肘静脉以3ml/s的速度为其注射碘海醇造影剂。最后对其膈顶至髂前上棘予以多期增强扫描。MRI扫描:检查前患者需禁食禁饮8—12h,检查过程中协助其仰卧位,平扫:予以常规矢状位 (T1WI)、冠状位、轴位T1WI、T2WI)扫描、三维动态快速薄层序列(3D-LAVA)平扫。增强扫描:LAVA动态期扫描,扫描阐述同LAVA平扫,造影剂选择Gd-BOPTA,剂量为0.1mmoL/kg,经肘静脉注射3—5ml/s,扫描延迟时间为15、55及90s,分别获得门脉期、动静期、平衡期图像。图像分析:CT及MRI图像均由三名专业影像学诊断人员实施独立分析,并探讨出影像学诊断为FNH或非FNH的定性诊断。
1.3观察指标
        以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检查、MRI检查及联合检查的准确率。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开展数据计算软件为SPSS19.0,检验结果表法为 “X2”、“t”, 计数资料表示为“%”、计量资料表示为“X±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与MRI检查结果比较
MRI检查准确率为96.67%,显著高于CT检查的73.33%(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FNH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该疾病属于良性病变,与肝脏恶化肿瘤不同,未产生恶性病变或较少引发的恶变。但FNH在临床特征上与恶性肿瘤较为相似,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诊现象[2]。
FNH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腹部包块、上腹部疼痛,且伴有大出血等症状,进而直接为患者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治疗FNH以微创技术为主,对少数FNH诱发肝衰竭患者需实施肝移植手术。因此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可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以CT、MRI诊断为常用方案,其中CT技术可表现为平扫和增强扫描动脉期时可呈低密度,增强静脉期和延迟期可表现为高密度。而MRI可表现为平扫T1提示低信号,T2显示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呈全瘤性广泛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明显减弱[3]。本文研究发现,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且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分析原因:MRI检查具有多方位、多层面成像特点,且存在较佳的软组织对比性,同时MRI检查采纳 Gd-BOPTA对比剂,能够充分显示有活性的肝脏组织,更高判断病灶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局部血供状况[4]。
综上所述,实施CT与MRI诊断FNH,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而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因此在诊断FNH时,可采纳MRI诊断或联合诊断,其价值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郑晓东,唐亮.CT和MRI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J].肝脏,2019,24(12):1468-1470.
[2]张进跃,王岩.钆塞酸二钠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2):4-6.
[3]陈勇,张颖.肝胆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23(5):422-426.
[4]唐玉德,刘树学,张雄彪, 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 MRI 表现及随访观察[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6(9):1471-14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