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109例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探讨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期   作者:杨倩茹
[导读] 析护理干预方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109例病患中的应用效果,

        杨倩茹
        核工业四一七医院   消化内分泌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600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方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109例病患中的应用效果,并推广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三病区2020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5例、观察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生素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护理干预后,幽门螺杆菌清除46例,根除率达到85.18%;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有效清除37例,根除率达到67.27%,两组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QOLI-74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评分值(76.35±1.68)分,对照组(65.23±0.96)分,两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有效护理干预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产生积极影响,可提高细菌根除率,为患者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细菌感染患者;109例;护理效果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细菌,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是目前发现的能够在人体胃脏中生产的唯一微生物。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诱发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等,倘若未能对相关感染进行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并加强护理,最终会形成胃部癌变。预防和控制胃癌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幽门螺杆菌生存在胃部幽门部位,并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临床研究表明超过65%以上的胃溃疡和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有关[1]。因此,需要使用抗菌素灭杀幽门螺杆菌。本文研究了幽门螺杆菌感染109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关注护理干预措施使用前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相关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0年12月,我院三病区收治的10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5例、观察组54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碳素13以及碳素14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28±1.16)岁,病程4~18年,平均病程(10.14±1.42)年;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7.12±1.04)岁,病程5~18年,平均病程(10.01±1.21)年。观察两组患者一般统计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55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其进行常规护理,为患者制定健康饮食计划,严禁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常规心理疏导,主要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安抚,帮助患者树立疾病康复信心。
        观察组强化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饮食干预。心理护理中,工作人员积极转变观念,定期与患者交流,说明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方法,进而提高患者对相关疾病认知能力,缓解心理负担。护理干预中,加强用药指导叮嘱患者按照医嘱用药,通过按时按量用药的方式,增加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护理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紧急状况的患者进行及时护理,防止出现用药风险。倘若患者存在危象应及时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为患者提供帮助。
        考虑到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与粪-口传播,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认识到Hp传播途径[2]。指导患者对餐具和洁具进行消毒,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加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饮食护理中,则指导患者以温热流食为主,不宜吃辛辣、油炸食品,戒烟戒酒,坚持少吃多餐,注重提高胃肠蠕动能力,减轻患者痛苦,增加临床治疗有效性,使得治疗方案更加科学。
1.3观察指标
        计数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计量指标则统计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分数(GQOLI-74)。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软件分析文中统计资料,其中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n(%)]表示,X2验证,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使用标准差(x±s)形式记录,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HP根除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幽门螺杆菌清除46例,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清除37例,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

2.2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分数GQOLI-74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分析见表2:

3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的一种,长度为2.5μm~4.0μm、宽度为0.5μm~1.0μm,绝大部分幽门螺杆菌呈现出螺旋形,也有S形或海鸥状。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基本病因,部分患者在儿童期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细菌在患者胃部定植多年,但是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不会出现消化性溃疡和其他感染症状。根据临床统计,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大约30%的患者进展为慢性胃炎,不足20%患者发展为消化性溃疡,极少数患者发展为胃癌和MALT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与患者胃肠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带有相关病毒的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通过口与口传播、粪口传播和医源性感染。日常护理中,应保持个人饮食和环境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幽门杆菌经常寄生在患者胃黏膜组织中,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经常表现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等等,同时与胃癌、淋巴瘤MALT关系较为密切,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
        幽门杆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出现上腹疼痛、腹胀与恶心等相关症状。落后国家由于卫生意识较差,其国民幽门杆菌感染率较高大约为60~80%之间;而发达国家幽门杆菌的感染几率较低为20~40%,我国相关疾病感染几率为50%左右。临床调查发现,普通人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强敏感性。因此,需要强化护理干预,对相关感染类疾病预防和治疗提高重视力度,降低细菌感染对患者自身影响[3]。
        本文研究中使用我院2020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5例使用常规方案,主要是疾病常规护理和用药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强化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干预,使得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GQOLI-7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了护理干预措施,对109例HP感染者进行了分组,并开展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护理干预方法产生良好临床价值,患者HP根除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对疾病康复产生积极影响。临床中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十分重要,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莉,李杰.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硬化中血清降钙素原,血氨水平和白介素-8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027(007):505-508.
[2]石丽香,唐桂益,邓爱强,等.综合护理干预在根治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v.27(S1):180-182.
[3]索宝军,田雪丽,李彩玲,等.雷贝拉唑和阿莫西林双联2周方案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9,099(048):3781-37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