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康复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价值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期   作者:顾瑶
[导读] 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对于患者康复的影响

        顾瑶
        射阳县人民医院 江苏盐城  2243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对于患者康复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的30例心脏骤停患者,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处理,利用硬币法分为两组,参照组和研究组各为15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小组命名为参照组,接受急诊护理干预的小组命名为研究组,将两组心脏骤停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肺部感染、压疮、胸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天数低于参照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行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脏骤停;不良发应;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是常见的心内科疾病,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心脏骤停患者患病机制是心脏排血停止,心脏出现突发性停止跳动,导致出现心脏射血功能障碍,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出现不可逆损伤,导致呼吸骤停,威胁生命安全[2]。为评价急诊护理干预应用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对于患者康复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情况,此次研究纳入医院就诊的30例心脏骤停患者开展调研。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纳入医院收治的30例心脏骤停患者,患者的接诊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患者均行心肺复苏处理,在硬币法下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15例/组。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急诊护理干预。参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23岁~76岁,年龄均值为(61.23±6.32)岁。研究组,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在21岁~77岁,年龄均值为(61.55±6.28)岁。两组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常见的治疗方式,为患者维持心电图检测,及时处理室性早搏,及时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研究组,行急诊护理干预,(1)为心脏骤停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时结合患者的时间情况开展抗生素治疗,预防患者肺部感染。在心肺复苏后,及时检查患者是否出现肺水肿和气胸问题,若患者无法自主呼吸,需要为患者提供机械通气治疗,固定呼吸管道的通畅度,预防管道的堵塞。(2)为患者提供心电监护,严密监视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尽早为患者提供有创血压检测,预防心血管事件。在心肺复苏时,为患者使用电除颤,控制心律失常。(3)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做好血糖检测,避免血糖骤升和骤降。(4)为患者强化体位护理,预防患者出现压疮与坠积性肺炎,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5)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护理,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往往会导致患者家属出现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的实际情况告知患者家属,安抚家属情绪,为患者家属讲解急救相关知识。
1.3 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心脏骤停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肺部感染、压疮、胸部不适。(2)评估两组心脏骤停患者住院天数、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处理两组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数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利用(%)表示,差异性应用卡方检验。住院天数、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利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性应用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评估两组心脏骤停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心脏骤停患者肺部感染、压疮、胸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见表格1)组间差异性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2 评估两组心脏骤停患者恢复情况
        研究组心脏骤停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6.05±1.32)天短于参照组(8.64±2.05)天,两组相比较(t=4.1140,P=0.0003)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脏骤停患者在干预前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参照组,(如表格2)组间差异性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3.讨论
        心脏骤停(cardic arrest)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疾病与患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等因素相关,疾病的救治时期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3]。有研究提出,心脏骤停患者的黄金诊治时间在发病后的120分钟内,在该阶段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4]。心脏骤停患者会受到射血功能异常的影响,诱发机体出现缺氧缺血状,引发患者瞳孔扩散,丧失意识等反应,疾病往往会增加室颤等风险[5]。急诊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开展护理内容,有利于保障患者的抢救效果,避免因为环境增加患者的应激性刺激,利用强化心肺复苏护理,做好气道护理,可以更好的预防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数据。据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肺部感染、压疮、胸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研究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说明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更好的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还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使用与推广。
        综上所述,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康复效果确切,具有推广与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优梅,张卿,彭金亮.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平均动脉压、 心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20):3346-3347.
[2]彭思芸.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2021,39(1):96-97.
[3]孙春玲.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15):151-153.
[4]李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影响的疗效评价[J].糖尿病天地,2020,17(3):262.
[5]覃香梅.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及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分析[J].东方药膳,2020,(16):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